前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的一席話讓我了解到,為何在製定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時,參與者難以展開有意義的對話與討論。洛德曾於一九七二年作為亨利·基辛格的助手參與著名的「秘密之旅」,重啟了美國與北京的外交關係。
洛德解釋道,中國社會中充斥著太多可能同時存在的矛盾景象,「你想要說中國是經濟上的霸主,誠然如此;但如果你要反駁說中國存在著嚴重的經濟疲軟,執政黨總是給人脆弱的感覺,這也是事實。你認為中共軍力正在以令人擔心的速度迅猛發展,這是事實;不過,你要是把中國軍力當成一個笑話,可能也沒錯。你還可以說中共已經取得了對中國人完全的政治統治權,同樣你可以堅稱,又一次天安門事件隨時可能會發生。」
兩年的北京生活之後,資深記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在二○○八年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在分析中國問題時,「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沒有人能真正合理地說清楚這個國家的’真實的故事’或’全貌’。中國實在太大了,而且在這個國家內部充滿了各種矛盾現象。」
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注意到這些矛盾正在演變為「處理對美關係時呈現出某種程度的精神分裂症——這解釋了許多看來令人費解、前後衝突的政策。 」所以,了解現代中國,可能是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
中國在過去十年間發生了許多有目共睹的變化,而歐洲完成這一切自一九四五年之後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在用這種速度奮起直追的同時,新中國的人民和政治讓我們認識到,儘管中國可能由許多個「中國」(Chinas)拼湊而成,儘管每一個中國都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但是,與我最初的預期相反的是,中國共產黨掌握了將它們凝聚在一起的藝術。
大體而言,這遠非一個「美滿的結合」:因循守舊的衛道人士與朝氣蓬勃、富有改革精神的企業家之間的摩擦;表面上宣揚建設「和諧社會」的口號,背地裡對西藏、新疆的少數族群以及全國宗教團體嚴厲鎮壓;整個國家的走向讓軍方高層越來越不清楚他們效忠的對象與理由;擁抱信息技術,同時堅持信息審查制度;為搞好商業實施合同法,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卻對要求法律責任的呼聲聽而不聞;下放黨的權力,同時懲治腐敗;最重要的也許是安撫六億五千萬農村人口,以及身處都市底層的農民工,這些人中還有許多仍不敢奢望生活品質的改善,而正是他們的血汗幫助創造了東部沿海地區和沿江城市新的中產階級的舒適生活。
於是,現代中國成了一個矛盾混合體的代名詞。儘管如此,過去二十年間,它的統治精英透過事實證明了,他們會選擇妥協但不會放棄,他們會適應變化並不斷調整自身策略,以此在治理這個極龐大而極破碎的政體時維持似乎難以實現的平衡。
對中國國內許多矛盾的認識,反過來又導致了進一步的發現: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受到的侵蝕或許並非是迫在眉睫的威脅。我曾經也以為這樣,但事後發現不然。但是,領導階層對權力弱化的恐懼卻是非常真實的。
如果在這眾多「中國」中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被掩蓋的真相,如果在現代中國快速變遷的過程中有一個亙古不變的事物,那就是潛伏在執政黨內心深處的恐懼。說得更明白一點,它害怕混亂,擔心失去對政治和社會的控制,這種恐懼感像根脊梁骨,是貫穿整個中國政治肌體的核心主軸。
從歷史角度看,這種擔心就像年復一年的長江春潮蕩滌堤岸般源遠流長。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為前朝舊事的陰影所憂慮,他們漫長的帝國史充斥著經濟崩潰、農民起義和改朝換代的周期性輪迴。至少在秦、漢、隋、元和明五個朝代中,我們都看到了此類現象的發生。中國歷史上這種自下而上的農民起義傳統,在世界史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領導人的這種恐懼也蔓延到他們對國際事務的看法上,這卻成了西方的政策制訂者的難題。要言之,我們已經指出這種由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發現的奇異景象:化身博士還好好地生活在北京,並在全球舞台上展示著令人困惑的兩面性。
正如本書在不同章節所提到的,全世界正在越來越熟悉中國作為一個「好鄰居」的新身份。當北京化身為傑基爾博士的時候,他為聯合國維和行動提供著軍力支援,參與災難援助,主持六方會談,並幫助全球經濟走出衰退。
然而,隱藏於中國「好鄰居」形象背後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性格。以海德先生形像出現的中國,為世界上最殘酷、最落後的政權提供著支援。它將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專門技術和硬件,出售給我們所知道的最惡劣的武器擴散者,它常常把製裁「流氓」國家的外交努力當作笑柄。
這兩個「中國」,作為好鄰居的中國和作為「流氓」國家的中國,並存於國際體系中。我也開始了解到,中國全球形象的兩面性並不會因來自於西方的示好或壓力而逐漸改變。這是因為,中國之所以能崛起於世界舞台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內部的兩個因素,一則是中國共產黨對維持國內穩定的迫切性,二則是中共對社會動亂之歷史悠久且根深蒂固的恐懼。
當我們觀察華盛頓眼中的中國時,其分析範圍的涵蓋之廣令我們佩服。但正如我們在第六章所看到的,這種討論往往各執一詞,並演變成了只關注單一議題的團體和遊說組織的觀點的大雜燴,它們不是只看中國問題中的軍事議題、貿易議題,就是只顧人權保障、霸權轉移之類的議題。當這些團體各行其是時,加總起來它們的整體效果是使得一個更大的問題因此被掩蓋起來。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http://litenews.hk/?p=2119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