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8的文章

自駕車遇事故應犧牲誰?研究:各國道德標準大不同

【香港輕新聞】隨著自動駕駛時代將來臨,人工智能的駕駛判斷備受關注,如果把著名實驗「電車難題」套用在自駕車上,會出現什麼情況?麻省理工學院最近 刊登於《自然》期刊 的研究指出, 在制定自駕車 決策 時應 參考 人性化的判斷 ,例如多數人認為年輕人比老年人更不應被犧牲。 圖片翻攝自:Moral Machine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研究團隊自2014年開始進行一項名為 「道德機器」(Moral Machine) 的調查,邀請全球各國的受訪者於網上回答「自駕車遇事故應犧牲誰」的問題。在調查中,受訪者進行多項道德決策,並分為多種不同情境,例如車內乘客有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動物;而行人可能沒有遵守交通號誌的指示等。 研究人員日前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公布結果 ,調查顯示全球受訪者有以下類似選擇: 人們更傾向拯救人類而非動物 盡可能挽救更多生命 年輕人比老年人更不應被犧牲 在性別選擇上不存在太大差異 人們更傾向拯救那些社經地位較弱勢的人 存在文化差   東方人偏向救弱 者 研究人員指出,各國受訪者們所做的決定,確實存在 文化差異 。例如,法國受訪者會較在意可能死亡的人數;相較之下,日本受訪者比較不重視這點,而是更著重於保護「守法行人」。 此外,法國、希臘人、加拿大及英國的受訪者更傾向於在車禍中拯救年輕人,台灣人則最不重視這點,支持犧牲老年人的比例相對較少,而中國、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在選擇拯救老年人議題上排名較前,反映出東西方國家強烈的文化及價值觀差異。 圖片翻攝自:MIT Technology Review 國家社經水平也有影響 另外,研究人員注發現,國家社會及經濟水平也會影響到受訪者道德判斷。例如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哥倫比亞,人們更傾向於低犧牲社經地位的人。 政府和車廠應參考道德偏好 研究團隊表示,這次的調查結果能夠讓各國政府及自動駕駛車製造商注意設計必須要考慮到各國文化上的不同,「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從來沒有允許任何一部機器能夠在幾分之一秒內,不需要在真實世界的指導下自動決定誰該活下、誰該死亡」。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進行調查並非一項對照研究,而是更具複雜的自駕車道德困境,希望借此引發世界各地自駕車道德決策的全球對話。 德國駕駛道德準則 : 以「人」優先 德國去年8月宣布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道德準則,其中載明自駕系統的決策應以「人」為優先,人類

黃錦星又打著「環保」招牌向市民「掠水」

黃錦星又推出擾民掠水新法例。   【香港輕新聞】 環境局打著「環保」招牌的擾民政策「一浪接一浪」,被市民批評是「雙重徵費」的「都市固體廢物徵費」終於上馬,預計最快2020年底前落實,建議首三年將指定垃圾袋的收費,定為每公升 0.11 元,以一個三人家庭每天使用一個最常用的10公升或15公升的垃圾袋為例,每月需繳付33元或51元,至於其他大型廢物則每件劃一收費11元,收費水平將在實施三年後檢討。 黃錦星表示做法已相當務實 環境局長黃錦星表示,明白落實收費有挑戰,有不同原因令落實時間或有多少變數,但建議落實框架以教育為本、加大社區支援資源及外展協助,做法已相當務實,能配合徵費向前行,未來會與業界和政黨保持溝通,希望他們支持。他又表示,徵費是減廢火車頭,必須先做。又指外地如台北和南韓落實垃圾徵費時,當時回收配套比本港更少,相信配套會與時並進,現時是可接受做法。 不使用指定垃圾袋罰款1500元 環指定垃圾袋有九種大小,容量介乎3公升至100公升,初步計劃在全港4000個銷售點分銷,包括超級市場、便利店、油站和郵政局等。黃錦星說,若有人不使用指定垃圾袋棄置垃圾,將會罰款1500元,建議法例落實有半年適應期,執法人員會口頭警告,屢勸不改才會執法。當局亦會開設一系列先導計劃,協助社區源頭減廢,包括設立免費塑膠回收計劃,並試行逆向售賣機,放便回收膠樽。 警告會針對黑點作出執法安排 黃錦星在記者會沒有提到台北及南韓在實施類似法例遇到的深夜跨區亂掉垃圾的問題,只表示減廢牽涉移風易俗,需要大家有過渡期和適應期,所以建議在法例落實初期,有一個為期六個月的適應期。而在適應期內,執法方面會以勸諭、口頭警告為本,令大家部分群組還沒有熟習或過渡到這個安排,可以有一個機會理解相關法規安排,當然若當中有屢勸不改或嚴重違規的,會適當執法,並針對黑點作出執法安排。 https://www.litenews.hk/?p=61335

印度鐵男雕像今揭幕 高度成為全球之最?

印度建造的全世界最高的雕像「團結雕像」於今日(31日)揭幕。(網絡設計圖片) 【香港輕新聞】由印度建造的全世界最高的雕像「團結雕像」於今日(31日)揭幕,雕像是紀念有「印度鐵男子」之稱的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雕像位於帕特爾家鄉古吉拉特邦,總高240公尺,等於美國自由神像的兩倍,當局希望成為該處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振興當地經濟,總理莫迪亦出席雕像的揭幕儀式。 現時世上最高的雕像 印度為紀念有「印度鐵男子」之稱的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Sardar Vallabhbhai Patel)的雕像今日揭幕,雕像取名為「團結雕像」(Statue of Unity),是位於帕特爾家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總高達240公尺,相當於美國自由神像的兩倍,成為世界上現時最高的雕像。雕像於離地153公尺的胸部位置設有展覽廳,而雕像上層亦設有觀景台,可作觀光的用途。圍繞雕像的紀念園區亦包括酒店、博物館及研究中心等設施。 「團結雕像」與其他知名雕像體積比較(圖擷自維基百科) 莫迪任部長時期定案 印度總理莫迪以此雕像作為重要政績,並出席該雕像的揭幕。印度總理莫迪在2010年擔任古吉拉特邦第一部長任內定案興建,並以期「團結雕像」可成為該地的重要的旅遊景點,發展當地的經濟,預計每年可吸引250萬遊客前往。然而有意見認為是執政的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為純粹政治目的「造神運動」。 帕特爾譽為印度鐵男 帕特爾廣受印度民族主義者推崇,在印度脫離英國殖民後,帕特爾執行鐵腕政治,一改政府鬆散的頹風,被印度譽為「印度鐵男子」(Iron Man)及「印度俾斯麥」,在印度建國後擔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副手,任副總理兼內政部長。執政黨人民黨長期推崇帕特爾,以由尼赫魯家族主導的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印度總理莫迪曾表示,帕特爾沒有出任印度的開國總理,使「每一位印度人都感到遺憾」,莫迪打造帕特爾的雕像,被視為將人民黨與獨立運動連結關係。 「團結雕像」(Statue of Unity)之外觀(圖擷自YouTube)   造價高引起國內批評 「團結雕像」造價高達4.2億美元,高額的造價在國內引起批評。據《CNN》引述一名在雕像兼職的農民工表示,雕像工作雖然為其帶來不俗的收入,然而家中的農田連灌溉的基本設施亦沒有;認為政

美國夢不再?特朗普揚言廢除「出生地公民權」

【香港輕新聞】美國中期選舉前夕,總統特朗普繼續於移民政策展示強硬立場。日前他接受美國媒體《Axios》專訪時透露,將計劃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取消「公民出生地原則」(birthright citizenship),一旦落實意味赴美生產的非公民及移民子女將無法獲得美國公民身分。 美國媒體 《Axios》 昨日(30日)報道指出,特朗普強調要以總統行政命令終結「公民出生地原則」,但未說明何時簽署,「我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有這種規定的國家,有人來到美國、生小孩,這個小孩就自動變成美國公民,享受85年的福利。這太荒謬了,必須停止」。 但其後有媒體指出,特朗普的上述發言與事實存在出入,美國並非世界上唯一實行「公民出生地原則」的國家,包括加拿大、阿根廷等30多個國家也實行類似制度。 外界質疑是違憲之舉 報道分析,這將是特朗普上任後連串強硬移民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舉動,這次是針對「定錨嬰兒」(anchor baby)和「連鏈移民」(chain migration);而在消息傳出後,不少人認為,總統此舉將是違憲之舉。根據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任何人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美國,並受美國司法制度監察,都能自然成為美國公民,並享有居留權。 勢面臨法律挑戰 報道提及,特朗普表示「我總被告之需要修憲。但你知道嗎,其實不需要」。對此,外界認為特朗普也明白修憲難度之大,所以才打算通過簽署行政令來達到目的;因為行政令不用國會批准就能在短時間內發布並執行,對特朗普來說是「利器」。 美國總統雖然享有發布行政令的權利,但內容要受到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不能超出憲法規定的範圍或與現行法律相抵觸,否則會被宣布違憲或違反現行法律;而國會則可通過立法來推翻行政令,或是削減執行行政令的經費,使其無法執行。 彭斯:修正案通過時未有非法移民問題 對此副總統彭斯昨日(30日)接受 訪問 時強調,政府非常重視憲法第14修正案,但是最高法院從未就此修正案是否適用於非法入境美國者做出判例,「1868年憲法修正案第14條通過生效確定屬地主義的出生公民權,當時美國並無移民政策,未限制移民,也無所謂非法移民問題」。他表示,每天有1000人非法跨越邊境進入美境,而「出生公民權」就是問題漏洞之一。 部署逾五千軍人協助防止移民入境 另外,美國國防部29日宣布對付非法入境者的「忠誠愛國者行動」(Operation Faithful Patriot),正在部

台灣明年量產「雲峰中程飛彈」射程可達北京

台灣軍方發現機動發射車在戰場存活率很高,故「雲峰中程飛彈」將採用機動發射。     【香港輕新聞】 正當美國計劃退出美俄中程導彈協議之際,台灣有媒體報道,台灣中科院將於明年(2019年)啟動代號「W99」的「雲峰中程飛彈」量產計畫,「雲峰中程飛彈」射程超過1200公里,將北京也納入其射程範圍之內,而未來量產的雲峰飛彈也將加入增程技術,射程將可達2000公里,射程範圍覆蓋內地大部分主要城市。 首階段目標將生產10套發射系統 「雲峰中程飛彈」量產計畫預定後年(2020年)底與主計畫「擎揚專案」進行系統整合,第一階段目標將生產10套發射系統,並配置15至20枚的飛彈,先以機動方式部署在台灣北部與中部地區為主。   過去10年台灣中科院不間斷地研發中程飛彈。   過去10年來台灣不間斷研發中程飛彈 據台灣《上報》報道,台灣的國防部過去10年來以不間斷接力的方式完成中程飛彈研發計畫,並以「擎天」、「擎昇」與「層系」等代號來編列預算研發,並在3年前完成作戰測評,雖然沒有量產,但國防部則用「擎揚專案」來保持其研發的能量,以及改進中程飛彈之效能。 2020年底整合首套機動發射系統 報道指出,這次啟動「雲峰中程飛彈」量產計畫先以「雲成專案」等代號,並搭配持續到2020年的主計畫「擎揚專案」,預計在2020年底整合首套機動發射系統與雲峰中程飛彈。而雲峰中程飛彈在量產後以「機動部署」為主。 機動發射車戰場存活率很高可當反擊奇兵 「雲峰中程飛彈」捨棄原先採山區固定式部署的方式,原因是最近幾年漢光兵推中,天弓防空飛彈、雄風二反艦飛彈與遠程打擊的雄二E巡弋飛彈等擁有機動發射車,受到多次攻擊後,戰場存活率很高,可當反擊的奇兵,因此,國防部才考量把雲峰中程飛彈改成機動部署。由於雲峰中程飛彈體積龐大,目前暫規劃一輛機動車每次僅載運一枚,日後會視情況調整載運量。 台灣軍方只能用GPS民用碼影響準確度 不過,外界認為中程彈道導彈研發對台灣來說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GPS導航控制系統。中程彈道導彈因射程較長,因此受大氣環境及風向影響很大,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導航控制系統,不斷修正彈體維持在預定的軌道上。而最佳的導航方式是慣性導航配合GPS導航,即以GPS修正慣性導航因長時間工作造成的飄移累積誤差。但目前台灣軍方只能使用GPS民用碼,導彈命中精度會較差。   https://www.litenews.hk/?p

【風吹草動】李卓人面對三大難題?投票意慾低、中產票流失、馮檢基分票

【香港輕新聞】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不足一個月便舉行,根據上次姚松炎補選的經驗教訓,李卓人已做足相應的補救措施,包括提前展開選舉工程、主打民生議題及頻繁落區等等。今日有評論認為李卓人的選情面對年輕人不願投票、中產票流失及馮檢基分票的三大問題,而政府推出的「明日大嶼」議題或成為其選情的轉機。 已汲取上次敗選教訓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蔡子強 今日在 《明報》 發表文章表示,李卓人已汲取姚松炎上次敗選的教訓,並作出相應補救及改善,包括比對手提前展開選舉的工程、常常「落區」、以民生議題為主、不再主打「DQ」及政治的議題、成立「後援會」等措施。蔡子強認為,近來林鄭月娥民望由高峰回落,或會對泛民選情有所助力,但是李卓人的選情仍然不容樂觀。蔡子強指出,李卓人面對選情有三大方面的難題,包括年輕世代的選票損失、如何爭取中產選票,以及馮檢基分薄票源。 青年視其為大中華膠 根據蔡子強之前的分析,近年年輕人往往投票支持本土或自決派,比例高達四成以上;由於本土或自決派被政府DQ參選,在無可揀擇的情況下,寧願拒絕投票亦不「含淚投票」予較溫和的泛民,使建制派得益。蔡子強分析指李卓人的支聯會背景濃厚,會被支持本土或自決派的年輕人視為「大中華膠」,要說服這批年輕人支持並不容易。 勞工的色彩較為濃厚 文章指出,「無論是泛民或建制派,中產候選人要擔心流失基層票;相反,基層候選人反過來就要擔心流失中產票。」,「勞工候選人要拿中產票,比起中產候選人要拿基層票,難度更大。」,由於李卓人是工運領袖,勞工的色彩較為濃厚,其提倡的勞工議題諸如全民退保等,未必受到中產的支持。蔡子強認為相較之下,陳凱欣背景是中產,至多也只是被批評為「離地」,未見有令基層起戒心的政見包袱。 年紀不同其取向有異 在這之補選當中,最受矚目的是馮檢基分薄泛民票源。蔡子強相信馮檢基拿到一萬票並不難,其在區內已服務超過三十年,很多老街坊都對他有感情,「認人不認黨」;三月的補選泛民在九西輸建制派兩千多票,如果現今再分薄上萬票,李卓人的選情十分嚴峻。 《蘋果日報》 報道 指出,雖然民協已經表明要支持者票投李卓人,而近日民協主席 施德來 、副主席 何啟明 和 楊彧 都陪同李卓人落區派單張拉票。報道引述消息指出,「一些與馮檢基出身入死、較年長的民協現任和前區議員則較重恩情,決定替馮檢基助選」,其中包括前區議員 吳寶珊 及現任區議員如李炯都為馮檢基站

波蘭小電視台撐台獨《環時》嘲諷台媒放大事件

【香港輕新聞】波蘭一間小電視台最近成兩岸焦點,原因他們在節目中除發表支持台獨的言論外,眾人亦舉著「向中國說NO」的標語,引來台媒廣泛報道,行政院長賴清德更以「德不孤必有鄰」回應。事後,《環球時報》刊登多篇文章嘲諷台媒如此看重「不入流」的電視台。 主持人頭戴「讓中國再次落敗」的帽子,舉起「對中國說NO,對台灣說YES」的標語(圖片翻攝自:youtube@Idź Pod Prąd) 波蘭電視台「Idź Pod Prąd TV」近日在節目中公開表明支持台灣獨立,成為兩岸媒體焦點。涉事影片於26日發布,可見一名會說國語的波蘭女子首先表示「我們波蘭人希望台灣能夠獨立,對中國說NO,對台灣說YES」。 主持人:鼓勵台灣宣布獨立 其後身旁的男節目主持人稱,今年是波蘭獨立100周年,波蘭曾為眾多國家的獨立而努力,現在波蘭支持台灣對抗中國,也鼓勵台灣宣布獨立。之後,他戴上一頂紅色帽子,上面標有「讓中國再次落敗(Make China lose again)」的字句;在片段結尾,一位波蘭人在街上向鏡頭表示,台灣為了獨立及公投而努力,波蘭人會為台灣人祈禱,並會完全支持,「上帝祝福你們」。 台行政院長:德不孤必有鄰 事件引來大批台灣媒體報道,台灣行政院長賴清德昨日(30日) 被問及事件 時,隨即引用《論語》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鄰」回應,稱有關報道等於認同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生活方式。 《環球時報》多篇長文嘲諷台媒「放大」事件 內地官媒 《環球時報》 連日來刊登多篇文章批評,並指電視台「Idź Pod Prąd」名稱直譯約為「反潮流」的意思,其政治口號是「讓波蘭再次強大」(Make Poland Great Again)和「讓波蘭重信基督教」(Make Poland Christian Again);而組織創始人Pawel Chojecki是個極端的宗教分子,並與波蘭乃至多個西方國家的極右翼政治勢力關係緊密。 文章稱,不論是在波蘭還是在其他西方國家,該組織的影響力其實非常有限,他們製作的各種極端言論和攻擊中國的內容,通常也只有數百或數千的播放量,可以說在社會中是「相當邊緣」的存在,「恐怕這個極端組織都沒想到的是,他們最近一起攻擊中國和支持台獨的『自嗨』節目,居然被台灣的台獨分子當成了寶貝」。 圖片翻攝自:《環球時報》/設計圖片 波蘭駐華大使館:堅定奉行「一中」原則 事件引起

美國起訴兩中國情報人員涉盜取飛機引擎數據

美國司法部起訴兩名中國情報人員,指控入侵電腦盜取新飛機引擎研發數據。     【香港輕新聞】 美國司法部起訴十人,包括兩名中國情報人員,指他們涉嫌指示黑客及籠絡公司內部人士,多年來入侵美國及外國公司的電腦系統,偷取敏感的商業航空及技術數據,包括航空公司使用的一款渦輪扇引擎。 兩被告被指任職江蘇省國家安全廳 司法部指,兩名涉案中國情報人員任職江蘇省國家安全廳,自2010年至2015年,聯同黑客竊取美英航空公司使用的渦輪扇引擎技術。有關引擎由一間法國及一間美國公司合作開發,黑客並入侵為引擎製造零件的美國公司,分別位於阿里桑那、麻省及俄勒岡等州分。案發期間,一間中國國有航天公司正研發一款類似的引擎。 美司法部指是國家支持的黑客活動 起訴書指有十多間公司被入侵,但只有一間開名,是洛杉磯的「凱普斯通渦輪公司」。美國司法部指,國家支持的黑客活動,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直接威脅,今次是中國國家安全廳幫助竊取私人數據,讓中國獲取商業利益的另一例證。 https://www.litenews.hk/?p=61282

廣州廣雅小學禁學生講粵語引發風波

廣州市荔灣區廣雅小學禁止學生在校內用粵語交流引發風波。     【香港輕新聞】 廣州市荔灣區廣雅小學因禁止學生在校內用粵語交流,引起很多家長表示不滿,擔心粵語會失傳。有分析認為,官方用意是統一思想,方便管治。 家長收到校方短訊周一開始校內不准講粵語 廣雅小學學生的家長近日收到校方的短訊說,由周一(29日)開始,全體師生進入校園後說標準普通話,不准夾帶方言、不轉變語音語調。在校園內說普通話,無論課堂發言、課下交流都要用普通話。 廣東省內多地學校推行「廢粵推普」 在短訊傳出之後,有家長指責校方的新政策,認為如果在學校只講普通話,學生長時間沒說粵語,就會沒人傳承這種語言。消息指,除了荔灣區廣雅小學,省內很多地方的學校亦推行「廢粵推普」,相信廣雅小學並非單一事件。 廣州政府吃過苦頭不再公開推行廢粵 廣州維權人士、作家野渡對境外傳媒表示,學校推行「廢粵推普」並不罕見,這幾年有很多類似事件,廣州當局過往曾提出「廢粵推普」,但受到民眾不斷抗議,導致當局很少再公開推行。他又指,「廢粵推普」是全國性的既定政策,目的是強制性消除方言,普及來自北方的意識文化。 時事評論員指推普不等於要廢粵 廣州文化人士徐琳曾表示:「說什麼語言這個本來是一個人的自由,你不能強制叫他怎麼樣。以前中國受到日本侵略、其它國家侵略,也沒有逼中國當時的那些人要放棄你的語言,一定要學他們的語言。」當地時事評論員韓志鵬表示:「普通話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推廣是必須的。但是推普不等於要廢粵,粵語是我們的生活語言,還是我們優勢傳統文化的載體,怎能強迫不說呢?」 家長向教育部投訴後校方准用粵語交流 由於廣雅小學的很多家長向當地教育部門投訴。荔灣區教育局近日回覆指,已經與廣雅小學的負責人溝通過,允許學生用粵語交流。大陸推行的「廢粵推普」政策一直受到非議,2014年7月,廣東佛山市推出《規範語言文字使用》方案,要求黨政機關、學校、新聞播報等全面使用普通話,並且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繁體字,引發民眾不滿。2010年7月,有廣州政協向政府提議,廣州主要的電視台使用普通話廣播,引發「廢粵」的危機。當時有網民發起「撐粵語運動」,有大批廣州市民上街支持。 https://www.litenews.hk/?p=61276

萬聖節新搞作:MIT媒體實驗室將讓網民「操控」真人

【香港輕新聞】難道是啟發自《黑鏡》?早前,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公布了一個將於明天萬聖節舉行的「遊戲」:某人為對抗失控的邪惡AI「Zookd」,於是犧牲自身的自由意志予組織成員(網民)操控,並按照眾人投票行動。究竟會出現什麼情況? 圖片截自:twitter@beeme_mit(設計圖片) 據 《Business Insider》 報道,麻省理工學院以培養世界頂級工程師、程序員和科學家而聞名,但該大學的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因為常在10月份推出讓人們感到不安的實驗項目而廣為人知。在2017年,一位研究人員製作名為「雪萊」的人工智能軟件,學會如何撰寫自己的恐怖故事。 今年媒體實驗室成立了命名為「BeeMe」的計劃,「蜜蜂」一詞的起源是互聯網用戶必須集體行動起來作為遊戲進程的「蜂巢」。目前,遊戲的全部內容尚未公開,相信網民要在明天才能真正體驗。 演員將放棄「自由意志」 不過,BeeMe在twitter早前已揭示了一些關鍵細節。據指,他們已聘用一位受過訓練的匿名演員,而不是隨機選擇任何人。MIT研究者稱,這位演員已經同意放棄他的「自由意志」。 遊戲將會在31日萬聖晚上11時開始(香港時間當天早上11時),故事背景為一個邪惡人工智能「Zookd」被意外地釋放到網絡,網民需要共同控制並幫助演員(故事中的角色)戰勝「Zookd」,如果失敗後果或是災難性。據指,這場遊戲預定將持續兩個小時左右,實際時間的長短取決於觀眾。 Trick or treat? pic.twitter.com/1Dr2Z0JGis — BeeMe (@beeme_mit) 2018年10月15日 由網民投票決定人物的動作 當晚,網民只需要在 網站登記 後,就夠進入操控介面,同時可以看到被操控演員的「第一身視角」,然後通過寫入和提交自定義命令,例如「製作咖啡」、「開門」、「逃跑」。 其後,眾人需要對這些命令進行「向上」或「向下」投票,這與Reddit討論區所使用的系統相似;當命令被投票到頂部,演員會依照網民指示行動。不過,相關動作不能是傷害他人、影響演員健康及自尊,或者侵犯私隱。 圖片截自:twitter@beeme_mit 「集體操作」會帶來混亂? 這次的實驗亦引起不少媒體關注, 《BBC》 形容,這個社會實驗與 2014年Twitch 的「集體玩 Pokém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指台灣可以「信賴」美國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李察遜上將指台灣可以「信賴」美國。     【香港輕新聞】 正在訪問菲律賓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李察遜上將(John Richardson),昨日(29日)在記者會從「航行自由」角度說明美軍可在台灣海峽扮演的角色,稱美軍在國際海域的自由航行任務將具持續性與一貫性,台灣可以「信賴」美國。 台灣海峽國際海域所有人都可通行 李察遜周一下午在菲律賓三軍總部召開的記者會上,回應記者詢問李察遜對台灣海峽現今情勢的評估,以及美軍未來將如何協助維持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李察遜說:「和全球許多地方及南海一樣,台灣海峽有部分是國際海域,所有人都可通行,是自由航行基礎下全球共通的一部分,因此美國海軍會持續在這些國際海域,宣揚自由航行理念。」   美國軍艦將持續在國際海域宣揚航行自由。   美軍會持續在國際海域宣揚航行自由 李察遜說,猜測台灣海峽情勢變化及美軍未來運作形式並不健康,「但你可以信賴我們(you can count on us),我們會持續地、一貫地在國際海域宣揚航行自由的理念」。 李察遜指協商南海行為準則是正確方向 解放軍軍艦曾在台灣海峽尾隨美國軍艦,9月在南海還險些與美國軍艦相撞,李察遜指美國仍將繼續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並會與解放軍溝通「海上意外遭遇準則」(CUES),以免誤判。另一方面,中國正與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緊鑼密鼓協商南海行為準則(COC),外界關注這項文件是否具法律約束力,李察遜說,不論它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COC談判只要有進展,就是「正確的方向」。 https://www.litenews.hk/?p=61250

德國鐵娘子宣布退隱 不再角逐總理及黨魁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29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將不會角逐連任黨魁、總理及參加聯邦議會的選舉。(網絡設計圖片) 【香港輕新聞】德國總理默克爾在29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將不會角逐12月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爭取連任黨魁,而且無論至第四屆總理任期屆滿或提前大選,都不會再續任總理,亦不再參加聯邦議會的選舉,形同發表退出政壇的宣言。 選舉失利的政治責任 由於CDU及友黨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在黑森與巴伐利亞兩邦選舉失利。默克爾在記者會上表示,須為此事負全部的政治責任,亦明白德國人民在在聯邦政府組成與運作七個月之後,用明確地透過選票表達不再支持政府的取態。默克爾表示現時是開啟新篇章的時刻,希望其離任可以使聯合政府的內鬥結束,而專注於國政方面。 競逐成黨內路線之爭 德國總理通常會兼任執政黨黨魁,默克爾一向亦主張二職應由同一人擔任。默克爾表明不會親自挑選繼任人,CDU秘書長卡亨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被黨內自由派認為是明顯的繼任人選;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亦已表態,史巴恩在黨內帶頭反對默克爾的移民政策。由於黨魁繼任人將是CDU在2021年議會選舉的總理候選者,黨魁的競逐亦被視為黨內的路線之爭。 對傳統政黨己失信心 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在巴伐利亞邦失去由1957年創立以來一直保持的過半絕對多數,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在28日黑森邦選舉當中出現自1986年以來的最差選舉表現,得票率跌幅達11%,與CDU合組政府內閣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同樣損失慘重。據信選票分別流向極右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及左翼的綠黨,顯示德國民眾對傳統政黨己失信心。 可能會引發政治不穩 默克爾一直被視為歐洲的實質領導人及世界最有權力的女性,然而自2015年開放邊境接納難民的決定令其支持度下滑,外界揣測第四次是默克爾最後一次出任總理;黑森與巴伐利亞兩邦的選舉失利更令默克爾面臨退出的壓力。有學者指出,歐盟正在面對地緣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革的壓力,默克爾交出黨魁可能引發政治不穩。 記者會影片﹕ https://www.litenews.hk/?p=6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