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膽提出兩個觀察,是關於東亞地區的水果食用方法,有待讀者充實,或者由我日後自行驗證。
幾個地區盛產甜美水果,蘋果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一、青森、王林,還有白鳳水蜜桃;韓國的豐水梨、富有柿,台灣的紅肉芭樂,泰國各式香蕉、貓山王榴槤和大細種生熟芒果,日本、台灣的菠蘿等等。當然中國也有特色水果如各種聞名於世的荔枝。我的觀察是,盛產甜美水果之國,同樣是地震頻仍的地區,可能就是地殼或火山運動時, 含豐富礦物質的土壤被翻出,作為對災害地區人民的回饋。當然,除了發災難財的人外,沒有人會希望發生天災,有時在作物歉收,或者因為量產水果的緣由,水果的風味會流失,而水果的外觀並未能反映內在的實際情況,有時總是有味無色。
我的第二個觀察是,如果由日本向西橫推,你會發現各民族對於進食水果有各式的特色,都會加入一些配材。日本人愛甜,明明在非常甜美的草莓,都會蘸點煉奶進食;西瓜和蜜瓜自放進雪櫃凝聚甜度,進食前會灑上細糖;台灣人會在水果上灑上梅子粉,特別是無味的西瓜在灑粉後,酸素令西瓜轉為討喜的甜,味道因此而豐富了起來。中國有時在淡味的水果上灑微量的餐桌鹽,也會強化甜度,我自己的黃金比例是水果和飲品含水量的千分之一,讀者有興趣不妨一試。
這回在越南,因為語言不通,見到路邊小販賣的水果,有木瓜、芭樂、天桃、生芒果和久違了的人參果,指手劃腳了一番後,大約用了10元港幣買了半公斤天桃和半公斤生芒果,小販附帶了一包橙色粉末,北漏洞拉叫我回去點生果來吃,還幫我切好和裝盒。
我不虞有詐,回旅館就按說明進食了。感覺就是:「媽咪。」
那包橙色的粉末是媽咪麵的椒鹽粉。這種食法好不好吃就見仁見智,反正我最後就是很單純地吃水果,不再沾粉,就這樣而已。我又想,如果按時區劃分,在亞洲由東至西一路飛去,會否是一個由甜至咸的配食旅程。不論這觀察的論證如何,我們所愛的香港受惠於全球一體化,世上各地最甜美適時的水果,每天源源不絕地送進果欄、水果店和超市,大家買得到也吃得起,的確很幸福。
https://litenews.hk/?p=2859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