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印尼總統訪港警方反恐保安嚴密

訪港印尼總統座駕由飛虎隊緊貼保護。 【香港輕新聞】 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下午抵港展開兩天訪問行程,警方首次派出反恐特勤隊執行任務。佐科維多多下午兩時多,乘坐插上印尼國旗的座駕,抵達訪港首個目的地亞洲博覽館與在港印尼人見面。警方飛虎隊成員尾隨車隊護送,要員保護組成員就在下車位置戒備。佐科維多多明天會與行政長官梁振英以及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見面,之後結束訪港行程。 港麗酒店大堂設置X光機 至於在佐科維多多入住的港麗酒店,門外旗杆掛上印尼國旗。大堂設置X光機,檢查進出人士的隨身物品。警方重點搜查隊,以及警犬隊在附近一帶搜查,連地盤亦不例外。要員保護組人員亦進駐酒店頂層,又出動飛虎隊狙擊手,在附近兩個監視站戒備。 https://litenews.hk/?p=30771

如果蜜蜂滅絕 人類或只能存活四年?

人工為梨樹授粉。(資料圖片) 【香港輕新聞】很多人可能不喜歡昆蟲,但你可能想不到:如果有一種昆蟲滅絕,我們人類也可能在四年內「滅絕」——這舉足輕重的蟲子就是蜜蜂。 正值四五月份,正是百花盛開的好時節。山西運城泓芝驛鎮的梨樹進入花季,但是由於該地區授粉的蜜蜂數量無法保證,當地人不得不以每日80元人民幣每人的價格,僱傭一批「蜜蜂人」手動為梨樹授粉。梨樹屬於「配子體型自交不親和」的果樹,意即需要借助風或蜜蜂傳粉,與其他品種的梨雜交才能結果,否則將無法收穫果實。 國際知名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約翰·麥金農(John MacKinnon)表示,中國有多地的田園均需要「蜜蜂人」的存在。他表示在四川曾見過有年輕女孩「用梯子爬上蘋果樹,用毛筆為每一朵花授粉」,認為「真是滑稽」。他表示,蜜蜂授粉本事大自然提供的「免費服務」,但由於蜜蜂數量銳減,這些繁複工作現需要專人來完成。 據科技網站「Verge」在2016年曾報導美國近年全境蜂群數量銳減,數目總體劇跌近五成,而作為世界第一蜂蜜出口大國的中國,亦面臨同樣問題。 根據相關說法,如果蜜蜂滅絕,人類除再也無法享受蜂蜜以外,全球目前有85%依靠蟲媒授粉的農作物產量會急劇下降(除玉米、小麥、大米等風媒作物以外),有些甚至會出現絕收的危機。又由於沒有足夠糧食供應,全球人口數量在仍然增加的情況下,就將陷入嚴重的飢荒。此外,除了糧食以外,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珍惜植物只能依靠特定的蜜蜂授粉。如果蜜蜂滅絕,這些珍稀植物很快也將滅絕,還有許多其他需要依靠蜜蜂維生的動植物也將無以為續。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蜜蜂保護與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刁青雲指出,全球蜜蜂的生存面臨巨大威脅,首先是因氣候環境劇變,空氣與水體污染、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溫室效應;其次城市化佔地面積增加,破壞蜜蜂原有生存環境;再者,殺蟲劑、花肥等過量使用,都是導致蜜蜂數量大減的原因。 https://litenews.hk/?p=30720

【評論】金泫松:韓國大選「文安之戰」溫和與保守之爭?

韓國將於5月9日選舉新總統,取代因「閨蜜門」而下台朴槿惠(目前由前總理黃教安暫代總統)。這次的總統更替,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新總統經選舉產生即點算選票確定後,第二天就要宣誓就任,入主青瓦台。過往,新總統選出後,有數十天的候任期,俟上屆總統任期完畢才正式上任。 第19屆韓國總統選舉由4月17日起跑,目前正是各候選人鬥得難分難解的時期,預料競選拜票活動到投票日前一天的5月8日才會停止。選舉期前後共22天。 這次總統選舉的候選人共有15位,但受到注意的主要是5大黨的代表,包括共同民主黨的文在寅、國民之黨的安哲秀、自由韓國黨的洪准杓、正義黨的沈相奵(女)和正黨的劉承旼。此5人之中,最吸引韓國選民及各方眼球的候選人,最主要就是文在寅和安哲秀二人。這一點,不難由民調支持率看出總體的形勢。 大選開跑前的4月15日,韓國《朝鮮日報》有一項5大黨代表候選人支持率的民調結果: 文在寅36.3%,安哲秀31%,洪准杓7.2%、沈相奵2.7%,劉承旼2.1%‧上述民調結果顯示,這次選舉大致上可形容為是「文安之戰」。 4月25日的一項民調結果,文在寅的支持度上升至略超40%,比安哲秀多10至13個百分點。換言之,按照多次民調結果,文在寅有望可以勝出這場選戰。 在實行總統制的國家,總統是一國之首,權力極大。人民(選民)選舉總統,重視其政綱,包括經濟政策、政治取向等是必然的事。對韓國這樣要不斷面對朝鮮壓力的國家,選民必然更重視候選人的政治取態。再說,對國家經濟的前景,必然是各候選人均會尋求發展,其可比性不強。政治取向則不同,各人的差異可能非常大,甚至背道而馳。例如法國選總統,候選人就有「留歐」或「脫歐」的重大差別。韓國的這場大選,候選人在對朝、對美、對華的政策取向方面,立場、觀點也各有差異以至明顯的不同。 以「文安之戰」的角度說, 文在寅一般被認為是「溫和派」,例如他曾說過一旦當選,要重拾前總統金泳三、金大中時代對朝鮮的「陽光政策」。安哲秀則對朝鮮的態度較為強硬,外界更考慮他是否會聯合其他保守勢力,一致對付文在寅,這樣就有可能影響文在寅的選情。 例如,文在寅批評提出「經濟進步,安保保守」的安哲秀及其支持者屬於「積弊勢力」,結果雙方引起激辯。安哲秀又拉攏洪准杓和劉承旼,問他們二人是否「積弊勢力」?文在寅答稱,洪、劉雖已脫黨,但他們出身於積弊勢力。 由此推論,假如安哲秀成功聯合其他候選人退出角逐,改

【新聞掌故】從回鄉證演變見證國家開放步伐

從填寫《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到使用智能《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經歷時間超過半個世紀。(互聯網圖片)   【香港輕新聞】 又到五一假期長周未,除了內地人到港購物,也有不少港人都會到內地度假。現時港澳居民持智能化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証」(回鄉卡),無論使用人工通道或自助通道,都十分方便,過關核對身份程序不需一分鐘。不過這種方便,其實只是近十年才有,大家可能無法想像,過往有一段長時間,港人要返回內地,必須事先向目的地公安機關呈報,待批准後並收到內地寄來的通行證,始能成行。 新中國有30年時間採取鎖國政策 新中國自1949年建立後,由於政治問題,採取鎖國政策,故又被外界形容為「竹幕國家」。香港居民雖然大部分是來自內地移民,但內地政府對香港居民回鄉,由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之前,都是採取極為嚴密的管制。有數十年時間香港居民視回內地為畏途,直至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國策,並於翌年首先對港澳居民進入內地解禁,逐漸發展到今天的方便,以下是港澳居民來往內地規定的演變歷程。 1、必須事先委託內地親友申請入境 1949年以前,當時的香港政府和國民政府並無限制中國大陸的居民從大陸移居香港,而一般人皆可以隨意往來香港與大陸兩地。進出澳門的情況也相若。1951年1月30日,當時的廣東省人民政府,頒布了《關於沿海旅客進出入國境的佈告》(粵公邊字第6號),規定從1951年2月15日起,所有旅客出入境前均須向所在地或目的地之縣、市以上人民公安機關申請出境或入境,經核准並取得通行證後,方准出入。當時如要申請有關通行證,申請人須事先委託中國大陸的家屬或親朋,代向相關的公安機關申請。申請手續辦妥後,再由代申請人將辦妥的通行證寄給申請人,申請人才得以持通行證入境。 2、在關口填寫《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 1956年起至1979年,港澳居民出入內地必須前申請通行證的規定獲得放寬,改為憑港澳當局簽發的身份證到達羅湖口岸或拱北口岸的邊防檢查站,申領一次有效的《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這份《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其實是由邊防人員接見入境者,進行逐項內容盤問,並代為填寫,填寫內容包括說明返鄉目的、目的地以及逗留時間等。由於盤問細緻,包括何時到達何地,每一晚居留地點及管轄的派出所或大隊資料,填寫一張《回鄉介紹書》往往需要超過半個小時,關口長時間排著長長人龍。   1979年開始使用的第一代回鄉證需要填寫附頁過關蓋印。(香

【評論】蘇蘭斯:移民台灣是香港年輕人的出路嗎?

前一篇文章 討論台灣的退休金改革,說到台灣人出外工作非常普遍。據統計,有最少6%的工作年齡人口不在台居住,他們極可能是在外工作或作為家屬在外居留。 之前看了一篇博客《 原來台灣人也 回不了台灣 》,分析台灣工資低,「企業寧願沒人可用,也不加薪」,成為人才不願意留台工作的主因。 但筆者覺得,工資低只是表面現象,並沒有論及引致工資低的核心問題,香港年輕一代亦面對相似的問題,有心移民台灣的香港人也可以作為參考。 台灣、新加坡、南韓和香港同為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三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發展停滯不前,人均GDP及收入水平均大幅落後於新、港兩地,而且年青失業率高企在兩位數,情況可見下表: 香港 台灣 南韓 新加坡 IMF 人均 GDP (USD) 43,528 22,453 27,539 52,961 中位數月收入 (HKD) 15,447 10,523 沒有數據 22,602 最低工資 6,900 5,400 8,860 不設最低工資 (時薪以 200小時轉換) 失業率 3.20% 3.84% 3.70% 2.20% 青年失業率 5.40% 12.01% 11.30% 沒有數據 那麼,台灣今天的情況起因是什麼呢? 首先、台灣工業轉移後,產業沒有成功轉型。跟香港一樣,台商在八十年代大舉把生產線搬到中國大陸。香港因為本身金融中心地位,加上回歸,在工業北移後,成功維持金融及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台灣因為陳水扁當總統,與中國交惡,錯失了服務業的發展機遇,加上本身金融業的低子就不及新、港兩個前英殖地區,變成大量就業機會外移,而新增產業在傭工數量追不上的情況。 其次、台灣的教育改革失敗。當年李遠哲在教改會提出全民大學生的改革,比香港的一半人副學士多一倍,而且全部是學士,造成的客觀效果是:極少人接受技術工人訓練,沒有人願意做技術工人;一些低技術的白領又長期供不應求。 社會沒有這麼多白領職位吸收全體畢業生,而藍領職就招不到人。不但工資在求職者太多之下難以提升,間接令年輕人失業率高居不下,這些都屬於結構性問題。今天香港副學士情況也差不多,但情況較輕微。 如果拿著足夠多的退休金到台生活,質素必然比香港好,但年輕人要在台灣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在今天的就業環境下會非常困難,連台灣人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出走,移民台灣似乎並不是年輕人的可行方案。 https://litenews.hk/?p=30763

【輕盤點】「一國兩制」研討會:一文睇哂左派人士講啲乜

【香港輕新聞】今日,多名內地、香港學者及中聯辦官員出席在港舉辦的「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討會。除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稱,香港人應該對中國制度抱有敬畏,引人關注。會上亦有不少學者表達對一國兩制及港府管治的看法,如有北京學者建議特首的述職對象,應包括中央軍委和人大委員長。 延伸閱讀:王振民:辱罵中國制度最厲害的是在香港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 饒戈平 :全國人大常委會應該立法,將《基本法》釋法的原則及程序制度化,因釋法已構成香港司法制度的一部分。他認為人大常委會對釋法並沒有明細機制,包括建議解釋的主體、釋法的法律效力等,有需要完善。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委員 黃友嘉: 很多法律空缺香港沒有辦法好好修補前,最實際行動就是動用人大釋法,上一次人大釋法「來得非常及時,有必要,效果非常好」。他又認為下屆政府應落實23條立法,指議題永遠有爭議性,「長痛不如短痛」,不如短期付出政治成本去做。 「幫港出聲」發言人 鄭赤琰 :目前《基本法》規定除中文外,英文也是正式語文,認為有需要考慮釋法。他認為,香港從殖民地時期效忠英文,到回歸後在確立中文地位上「根本沒有做任何工作」;若只注重英文教育,港人只會一味向美國、澳洲崇洋,相反說中文似乎變成次等人,沒有任何地位。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何建宗 :過去大部分推行基本法的活動,都是「單方向灌輸」,被動學習比較多,例如展覽、講座等,流於表面化,學生了解亦是「水過鴨背」。他建議真正推廣基本法,則應課程改革,加強歷史和地理科全面學習。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焦洪昌 :應訂立《述職法》,突顯特首向中央負責的關係。《基本法》沒有對特首述職明文規定,如述職對象,狹義看特首應向國務院負責,但廣義理解,中央應包括國家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中央軍委。 廣東社科院副院長 袁俊 :香港人作為中國公民,並無履行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而且不少人仍有居英權。他認為可以在廣東省先行,讓港人獲投考內地公務員及服兵役,讓港人盡公民義務。 陳佐洱:若當初武力解放香港 充其量多一個大城市 另一邊廂,在北京的一個慶祝香港回歸的活動,港澳辦前常務副主任陳佐洱表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一國兩制」、沒有香港回歸成為特區的歷史轉變;如果建國初期武力解放香港,充其量多了一個像廣州、上海的大城市。 陳佐洱又說,新加坡很羨慕香港背靠祖國,遇到困難時可遮風擋雨;

王振民:辱罵中國制度最厲害是在香港

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指中國在香港受到的待遇反不及歐美國家,辱罵中國的程度亦是最厲害。     【香港輕新聞】 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在一個研討會上致辭,指香港回歸以來,中央給予最大程度的照顧,政治和法律體系的磨合大致上成功,只是有少數人不願意面對回歸的政治現實。王振民指回歸以來,香港的法治、人權、自由無被削弱,但中國在香港受到的待遇反不及歐美國家,辱罵中國的程度亦是最厲害。 內地制度不能為香港回歸全盤推翻 王振民又指,國家用數十年建立現行制度,為了香港回歸,在政治和法律上進行許多補充修改,但制度不能因為香港回歸而全盤推翻,希望香港人理解國家邏輯和道理,要對國家的制度有基本尊重和敬畏之心。 希望港人嘗試理解國家的邏輯及制度 王振民指:「我們希望香港的回歸,成為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偉大事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問題。我們特別希望我們香港的朋友能夠嘗試理解一下國家的邏輯,國家的道理,那麼對國家的制度,也就是說在香港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的時候,祖國內地人民已經確立了這套制度,要有起碼的尊重,要有這個敬畏之心。比方說我們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在全世界辱罵中國的制度最厲害的不在美國、不在歐洲、不在其他地方,恰恰就是在香港。」 https://litenews.hk/?p=30757

丹麥「蠔災」微博求助 指若批准可考慮出口中國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丹麦驻华大使馆 【香港輕新聞】中國人之「識食」一向為全球人民之先。而「識食」這一特質竟可能將成為丹麥人的「救命稻草」:丹麥駐華大使館近日在官方新浪微博帳號上發表文章,大呻國內遭到生蠔入侵,受到不少內地「吃貨」的熱烈回應;今日,使館方面回應記者採訪時,表示「正在認真考慮網友的提議」! 丹麥駐華大使館微博24日發布了一篇題為 《生蠔長滿海岸,丹麥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的文章,指丹麥北部的利姆水道(limfjord)地區與丹麥西部的瓦登海(Vadehavet)海域,均被一種名為「太平洋生蠔」的可食用蠔類入侵。這種生蠔並非丹麥本土物種,但由於在丹麥沒有天敵,因此得以在海邊肆意繁殖,甚至侵害了原生Limfjord生蠔的生存空間。 有丹麥科學家自2010年起,多次向丹麥自然保護局與環境保護局寫信反映該現象。但當局回應指,當時並沒有足夠資金支持「滅蠔」;又因沒有採取及時措施,導致太平洋生蠔在7年間瘋狂生長,數量已經變得「無法想像」,而且「無法可解」。 但顯然內地網友並不這樣想。丹麥大使館的文章一發佈,許多網友將之視為「赴丹麥吃蠔團」的召集令,紛紛表示可以靠「入肚」來達到控制數量的目的。在該文章底下的評論中,有許多建議丹麥如何吸引更多「吃貨」的留言,其中被「like」最多的一條稱:「把簽證放寬,開闢吃生蠔簽證,十年內無限次往返,每次停留最長一個月,我估計五年差不多就消滅這些生蠔了。」 事實上,丹麥人不僅愛吃生蠔,還有數百年食用生蠔的傳統;只是國內人口並不足以與「生蠔大軍」抗衡。丹麥使館方面人員也認為「吃光它們」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對文章收穫的一些「開創性」建議仍感到驚訝:例如「建一座蠔油工廠將產品出口中國」以及「組織吃蠔旅遊團」等。使館方面人員表示,「一定會向丹麥有關部門轉達這些建議,供他們參考」,又補充指若獲得中方的進口許可,「確實可以向中國出口生蠔。」 丹麥駐華使館微博主動向網友發出『食蠔帖』。(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丹麦驻华大使馆 ) https://litenews.hk/?p=30698

眾新聞:陳美齡獲邀出任教育局局長

【香港輕新聞】網媒眾新聞指,獲悉70、80年代紅遍香港及日本的歌手陳美齡,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向北京推薦的教育局局長的人選。關於林鄭的組班工程,《明報》的「李先知」專欄指,現任財爺陳茂波新近推出的「終身年金」建議獲林鄭大讚,料其留任機會大增。 陳美齡: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 眾新聞指,陳美齡回應傳聞時,表示「對此我唔可以comment。」對於會否考慮出任教育局長?她說:「如果全部人希望,大家都希望,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她指,無論在政府內外也好,都希望帶一陣新風進入香港教育,「如果可以做到的事,比你自己重要,咁值得去搏命。」 陳美齡擁有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學位,她的三個兒子都考進美國知名大學史丹福,她曾著書《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成為暢銷書。她後來移居日本,近期在香港出版新書《40個教育提案 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 陳美齡在在眾新聞的專訪中,表達對梁游宣誓事件的看法,「我睇完喊咗成晚」。她表示,自己上世紀80年代就已曾經在日本電視節目,展示南京大屠殺的照片;而青年新政宣誓時用到「支那」字眼,正反映近年中小學缺乏相關歷史教育,「你夠膽咁宣誓,幾萬條屍在地底度叫,呢啲就係教育失敗」;又認為「港獨可以在大學討論,但中、小學不應討論」。 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則表示,對消息感到吃驚,認為好有創意,但質疑對方是否了解香港教育的實際情況,又是否懂得處理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的關係。 安倍晉三是陳美齡伴郎 此外,陳美齡透露,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是她丈夫金子力的大學同學兼伴郎。報道亦提及,她的姐姐陳曦齡是健康產品「維特健靈」創辦人、姐夫謝德富是心臟科「富豪御醫」,認識前特首董建華夫婦、長和主席李嘉誠,和恒地主席李兆基等政商界名人。 陳茂波留任機會大增 早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推出「終身年金」建議。《明報》的政情專欄「李先知」就指,「聽聞」林鄭月娥日前跟建制政團會面,談到退休保障問題時,突然讚賞該建議,「是陳茂波的功勞」。但坊間盛傳,林鄭以為對陳茂波的評價一般。 此外,陳茂波又在預算案辯論上宣布,上一財政年度的盈餘增加時,亦表明會將額外180億元盈餘,全部預留作教育用途。似乎是呼應林鄭月娥競選期間,要增加教育經常開支的政綱,「亦難免令人聯想是否有政治意圖」。專欄引述「官場中人」,指陳茂波只是在幾天前,才問及教育局有否這筆額外撥款的需要。 https://litenews.hk

特朗普請蔡英文「食檸檬」明言不接其電話

特朗普表示不想為習近平增添麻煩,故不會再接聽蔡英文電話。     【香港輕新聞】 台灣的蔡英文總統食髓知味,她在去年12月,獲美國總統特朗普安排親自接聽其祝賀電話,蔡英文日前接受《路透社》專訪中表示,希望在重要時刻,或在關鍵的事情上,能有機會與美國政府更直接溝通,不排除再與特朗普通電話,但特朗普今天接受《路透社》專訪時回應,不希望令習近平有困擾。 特朗普不想為習近平製造麻煩 特朗普在白宮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不會再與台灣的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因為他不想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製造麻煩。他經已與習近平建立非常好的個人關係,他真誠感到習近平正運用他所有力量,在北韓問題上協助美國,由現在起他不想再為習近平製造麻煩,會先與習近平商討。 蔡英文指不排除再致電特朗普 特朗普去年底當選總統後,曾經接聽蔡英文的祝賀電話,引起北京強烈不滿。到特朗普就任總統後,同意尊重一個中國政策,並在佛羅里達州的莊園接待習近平。蔡英文日前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不排除再致電特朗普,又希望向美國採購F-35隱形戰機,加強防衛。 https://litenews.hk/?p=30746

【觀點擂台】慈善機構亂象叢生!政府監管無作為?

【香港輕新聞】審計署最近一份報告發現,有部分慈善機構財政透明度低,不僅有支出用於休憩董事的祖墳,亦有免地價的土地懷疑用以運營酒店。慈善機構亂象叢生,引發傳媒關注。此外,報告又指啟德郵輪碼頭「拍烏蠅」,有評論教路如何提高旅遊收益。 《明報》和《信報》的社論 均認為,慈善機構亂象叢生,政府監管不力要負上很大責任。 《明報》 指,有慈善機構向東是違規支薪高達1300萬元,惟稅局得悉後卻「寬大處理」,維持其免稅地位;當有慈善機構將獲批免地價或優惠價的土地,用來營運酒店或服務式住宅,地政總署不僅遲遲沒有發現,被質詢時更稱相關地契沒有硬性規定提交年度帳目,以推搪卸責;又指,目前當局沒有專司統籌監管慈善機構、負責監察的政府部門,甚至與慈善機構最相關的勞福局都未有參與。 兩份報章 又指出,當局缺乏統一監管的工具也是原因之一,呼籲立法。以往曾有討論訂立《慈善法》,要求向公眾募捐的慈善團體都要註冊,惟有部分宗教和政治團體質疑建議背後有「政治動機」,旨在限制團體的政治取向、干預信仰自由,最後不了了之。 《信報》 直斥部分慈善機構的不當舉動,有「偽善」之嫌,政府「對慈善機構太慈善,則是對社會公義太殘忍。」 此外,審計署的報告亦關注啟德郵輪碼頭,指碼頭的經濟效益遠遜於預期。 《香港01》的「01觀點」 指,郵輪碼頭本是為泊位不足、船隻噸位太大的郵輪興建,但15及16年旺季,郵輪碼頭兩個泊位同時被用的日數分別僅有5及14日;除碼頭功能未能善用外,其諾達的商業設備與公共空間,也是冷冷清清。 「01觀點」 認為,郵輪碼頭「拍烏蠅」,原因之一是交通不便,隨著九龍東的各項基建、商業、住宅相繼落成,興建如單軌鐵路等運輸系統,是遲早的事。 「01觀點」 又指,更關鍵的是郵輪碼頭欠缺特色,商場內不外乎免稅店、西餐廳及酒樓,遊客不可能捨近求遠、來毫無賣點的郵輪碼頭消費,因此建議碼頭建立鮮明的形象,學習遠離東京市區的台場商場,以Lego主題樂園、1:1高達模型等吸引遊人。 《星島日報》的「架勢堂」 專欄則認為郵輪碼頭死場的原因並非如此。 專欄 回顧郵輪碼頭興建的歷史,指當初並非由政府「攬上身」,而是有財團倡議在北角興建,彼處交通接駁方便,當然不會出現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慘況,但最終因為外界質疑沒有落實;至碼頭招標環節時,財團要求上層酒店的地契可以分拆,令發展商有較大的套現彈性,而官員拒絕接納,最終令財團打了退堂

【特稿】粵港融合規劃及工程大盤點

【香港輕新聞】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概念,包括港澳和廣東省內9個城市。隨著行政長官梁振英率團訪問大灣區內6個城市,坊間關於大灣區的討論逾熱。中央曾有多個促進粵港區域融合的規劃,不少意見指,9+2的規模十分「眼熟」,但多是「雷聲大雨點小」。另一方面,又有部份市民感覺近年香港逾見「內地化」。歷年中央推進區域融合的規劃和工程有哪些?有何成效,又有何不足?香港輕新聞逐個盤點。 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認為,中港區域融合始於「前店後廠」的八十年代,當時大量港商北上設廠,而內地來港設限較多,稱之為「區域融合1.0」;而「區域融合2.0」以2003年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為起點標誌,陸港呈雙向往來,也因此產生一系列摩擦和矛盾。 延伸閱讀: 【觀點擂台】北上居住南下返工 粵港迎來「區域融合3.0」? 點擊放大 2003年:CEPA 市民印象中,CEPA是中央因沙士襲港、經濟疲軟的對港扶持計劃,實際上這種內地與香港特區類似自由貿易區安排的建議,由前特首董建華於2001年赴京述職時提出。香港經濟在經歷金融風暴後,再次出現轉折,經濟增長較上年的7.8%大幅回落至0.6%。 CEPA簽署至今近14年,每年都有補充協議,令更多行業的貿易往來更加自由。雖然在協議下,內地累計進口的貨物總值、港各行各業進入內地獲益額、港交所上市內地企業市值等經濟數字節節上漲,但該協議普遍被批評僅為「資產階級」帶來利益,而專業人士及廣大基層市民獲益寥寥,而CEPA下的「個人遊」,更埋下陸港矛盾的種子。 2003年11月: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不同於CEPA是針對香港與內地全境的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僅面向距離香港較近的9個省級行政區,亦被稱為9+2。由人大委員長、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於2003年11月提出,旨在加強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每年會舉行發展論壇,惟具體措施欠奉。 協議中列明的各項合作領域,如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協調,都由國務院相關部門規劃;商貿往來也未見互惠協議;旅遊、教科等亦無明顯合作成效。時事評論員關慶寧稱:「張德江現在仍任全國人大常委委員長,各省還給點面子,派人出席泛珠三角研討會,但只是流於空談,沒有實質性措施,張德江明年退休後, 可能連空談也免了。」 2009年1月: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規劃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