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港珠澳大橋自上周正式營運,在周末假期迎來首波人潮高峰。排隊等侯過境巴士的旅客出現「人龍」,而周邊的商店的食品供應亦不足,讓一班體驗大橋的旅客飽受飢乏,而運載能力竟已見瓶頸。有評論認為大橋要「止蝕」,車流量可能還要大幅提高十倍;亦有評論認為大橋是交通基建,政府即使要「蝕本」也必須要實行,問何時「回本」並不恰當。
周日迎來人潮高峰
官方數據所示,大橋通車首五天共有超過1.2萬架次車輛使用;而最高流量的是周日,共計3,120架次。周日因人流大幅增加,跨境巴士不及調配,在港澳兩方的口岸有過千名旅客需久候多時方可上車,而商店的食品亦售罄,有旅客感到困擾及不滿。
《明報》今日(30日)社評指出,政府對於人流方面可能出現的瓶頸,有掉以輕心之嫌。「開通初期,穿梭巴士(俗稱『金巴』)的運載能力竟已出現瓶頸,反映當局準備工作有缺失,臨場應變亦有問題。特區政府必須亡羊補牢,與珠澳兩地政府、穿梭巴士和直巴營運商協調」,社評認為誠然是有部分旅客「貪新鮮」,趁假日經大橋來港一日遊,或成為人流驟增的原因。
巴士安排成為癥結
《明報》社評及《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文章皆認為,巴士班次不足,而且多數是單層巴士,根本無法有效疏導旅客,因而需要等候逾兩小時才能上車。《明報》社評表示,「當局若不盡快解決問題,周末和公眾假期排長龍情况可能變本加厲」;《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文章則認為政府可能會卸責予巴士公司,「(政府)即已履行了監管責任,巴士公司有否照做,與他無關,有問題請別來煩我,要算帳該找巴士公司」。
回本仍是爭議問題
《信報》「金針集」文章則認為,「大橋運作暫時算順利,至少沒出現二十年前香港赤鱲角新機場啟用時的癱瘓情況,沒發現什麼安全漏洞,也未見有人硬闖關」。針對有意見仍然認為大橋為「大白象」工程,《信報》「金針集」文章回應表示,「大橋開通才不過一個星期,加上通車前沒有預留太多準備時間,各方面配套包括旅行團宣傳也趕不及籌備,想催谷人流車流實在有難度。然而就短期數字判定大橋的表現差,似乎有點勉強」。
《信報》「金針集」文章又指出,「大橋的營運成本(包括償還債務的財政支出),要收支平衡,每年至少得有超過22億元人民幣收益,惟按目前流量計算,每年收益只有約2億『人仔』。」,大橋要「止蝕」,車流量可能要大幅提高十倍。
《香港仔》「你的心聲」洛君文章則認為,基建是政府即使要賠本,也必然要做的大事,與「回本」沾不上邊;「交通基礎設施,也是市民衣食住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效益為優先,莫說現時高鐵和大橋剛通車不能馬上說『回本』,就是老問『到底何時回本』也不恰當」。
《大公報》「議論風生」葉建明文章亦認為,「有人擔心港珠澳大橋成為「大白象」工程,這完全是多餘的擔心」,文章引用深圳灣口岸使用人數為例,指出以若以長期發展的眼光看待港珠澳大橋,必將是商機無限。
有何改進的建議?
《明報》社評建議,除了檢視金巴班次安排提高營運效率之外,「特區政府亦應該與跨境巴士公司磋商,盡快開通更多穿梭三地的直巴,紓緩金巴載客壓力」。
《明報》「筆陣」阮紀宏文章引述負責港澳事務的副總理韓正的講話,「要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縮短通關時間」;阮紀宏又建議政府可考慮跨境巴士可以直接駛到機埸,「讓大巴通過大橋直接駛進機場,免去旅客進關出關,老主意新用途,何樂而不為之?」。
《信報》「獨眼香江」紀曉風文章引述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的意見,「相信使用港珠澳大橋的旅客不會因過去兩日的混亂情況而減少,三地應檢討口岸及穿梭巴士的安排」;「礙於現時每日只有五十個限額,而每輛車來回已需四至五小時,所以即使巴士公司有剩餘車輛和司機,亦不能接載乘客,他建議當局在高峰期放寬限額予其他營運商,疏導等候人潮」。
《大公報》「議論風生」葉建明文章建議,香港可以參考澳門及珠海在過關安排的做法,「珠海、澳門之間已經開始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模式,不僅值得香港借鑒和實踐,也應該成為以後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廣模式,粵港澳實現通關便捷化將是必然之選」。
https://www.litenews.hk/?p=6120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