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全國人大通過《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向立法會提交草案,更於最近完成首讀工作。至二月中旬,負責審議《國歌法》的委員會亦即將組成,為政府在本地立法鋪路。然而, 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薄弱,使立法過程定必在爭議中進行,將成繼「一地兩檢」事件後,再次考驗港府如何回應社會不同訴求的挑戰。
國民身分認同感下跌
從民意調查的結果反映,可客觀地評估港人對國民身分認同感的程度。根據最新港大民調對「身分認同指數」進行的訪問,結果在逾千名的受訪香港市民中,對自評為「中國人」的評分只有62.4分,為2014年以來的新低,亦較去年下跌3個百分點。可見,香港市民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不增反減,亦預示在港實行以「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為目的的法例,難度甚高。
教育和宣傳更為關鍵
相比於硬推行法例,教育和宣傳更為關鍵,有助減低市民反對的阻力。在其草案中說明,港府有責任推廣國歌,當中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協調。先是教育局,要計劃如何灌輸學生關於國歌的精神,就似重返當年港府試圖推國民教育為必修科,如何在目前以西方教育的藍本上滲透具中國特色的內容,是備受關注的議題 。
要靠軟性手段作宣傳
另外,民政事務局亦須計劃如何在社區中推廣國歌的正面意義,使港人對其歷史有全面的了解,亦是挑戰港府的軟性的宣傳手段。因此,政府在籌備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硬推法例或強行修訂本地教育政策,可能會影響市民在《基本法》下的權益,屆時不但無助提升國民身分認同感,也會拖垮港府施政支持度。
應接受對草案的修訂
總括而言,市民國民身分意識不足,必然是立法的主要阻力;同時條文中的字眼、具體的行為和表達自由的限度等考慮,均是在爭議中反覆被提出討論,亦成為阻力的因素。所以,港府應不可避免接受在草案中的內容增減,以收窄「一國兩制」中「兩制」的文化差異,使港人的反感減至最低。
https://www.litenews.hk/?p=6692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