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直有媒體及評論員指中國可在10至15年內擁有6個航母戰鬥群,當時筆者還不清楚這種「豪言壯語」是怎樣跑出來的。近日筆者留意到日本時事雜誌《日本時報》一篇軍事評論文章,才聯想到這個說法可能的來源。這文章的說法是:「中國在十年內將有三艘自製的航空母艦及三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共組成7個航母戰鬥群,並可能以YAK-141作為艦載機」。事實上,很多人在計算未來中國海軍實力時,往往會把兩棲登陸艦當成航母。問題是,為何有人會這樣想?兩者不是負責不同的工作嗎?這要由1970年代初講起。
前世今生:美國制海艦計劃
1970年美軍除12艘大型航空母艦外,還有大約8艘左右的埃塞克斯級二戰型航空母艦,分別分擔攻擊、反潛及兩棲攻擊的任務。由於埃塞克斯級的大小已不敷戰後大型艦載機應用,加上大部分將於10年內退役,美軍亦急於尋找替代艦。
由於越戰中的巨大花費,已無可能建設十艘中重型航母以代替它們,加上蘇聯海軍實力迅速增長,當時美國海軍的作戰部長艾爾默·松華特上將(Elmo Zumwalt,又譯艾爾默·朱姆沃爾特) 開始改變海軍發展及部署方式,除了讓核攻擊潛艇作前緣部署外,又將注意力集中在蘇聯海軍各出海口海域(CHOKE POINT),希望在這些海域附近先部署前線兵力,以阻擋蘇聯海軍(尤其是潛艇部隊)進入大洋的意圖。
這種前線兵力相對於大艦隊而言比較「低級」,主要由飛馬級大型導彈快艇、派里級多用途護衛艦及制海艦(SEA CONTROL SHIP, SCS)所組成。制海艦是作為美軍前出部署的低價小型反潛航空母艦,出現在前線或咽喉海域,以驅趕蘇軍潛艇威脅,並攔截和搜尋艦隊的長程海上巡邏機,直至美軍航母戰鬥群到來為止;另一方面,也兼作登陸支援用。其機隊配置為17架反潛直升機及3架垂直升降戰鬥機(後期戰鬥機數目顯著增加)。
不過,制海艦一推出,其實也受各方質疑,當中包括海軍的大型航母派及潛艇派等,連國會負責預算的人都指出價格太高,而性能似乎太低(這些反對意見顯然也涉及爭奪有限國防資源的問題)。綜合各方的反對觀點如下:
當年推出制海艦項目,主要是在進行全球部署、兵力被迫分散的情況下佈置前緣兵力,並至少削弱對方部分水下力量,讓後方的航母戰鬥群有足夠時間趕抵戰場(主要是歐洲、北大西洋及印度洋),情況一如美國二戰前所部署的、只有幾艘巡洋艦及一支驅逐戰隊的美國亞洲艦隊。
然而,由太平洋海戰的經驗表明,這種能力有限的小型前緣兵力,其實相當脆弱,一兩次大規模戰役就可能會消耗殆盡,只有小型但各種兵力齊備的航母戰鬥群,才能具備相當的攻防、機動及選擇戰場的能力。
另一方面,艦載機力量的薄弱也是制約制海艦發揮的主因;制海艦主要以反潛直升機進行作戰,而兼任空優與支援的卻是空戰能力不足的戰鬥攻擊機:美軍早期的AV-6及AV-8A連遠程雷達都沒有,只能亞音速飛行並進行「埋身」空戰,空中攔截十分吃虧;海軍/陸戰隊當年最心儀的XFV-12又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其翼面空氣引射系統及相關噴氣管長度不但增加維修複雜性,而且實驗證明引射效果所能提供的增升效果「極不理想」,引擎動力損失亦過大,令起降階段均具相當危險性。結果計劃幾乎是以美軍少見的「徹底失敗」收場。
最後,由於建造預算以及蘇聯海空軍力飛躍太快,美國海軍認為只有加強建設航母戰鬥群及其他主力作戰艦隻,才能有效抗衡。結果,制海艦在幾次改頭換面(包括更大型的VSS、斯普魯恩斯級DDH方案及核動力打擊巡洋艦MK2方案)後,最終還是於1980年前後被放棄,列根總統提出600艦計劃下,美國重回建設大海軍,包括續建尼米茲級、艦隊全面神盾化、戰列艦重新服役等。
不過,美軍沒有放棄制海艦的思維,而是將概念「推銷」歐洲盟國,西班牙、意大利的小型航空母艦都有制海艦的身影,甚至連早於制海艦出現的英國無敵級及競技神號航空母艦,都在七十年代後期陸續加強搭載海鷹式垂直升降支援戰機。某程度上,「制海艦」概念是「下放」到作為先制防衛力量的各盟國海軍上,由他們去「承擔」前線阻延任務。
除此以外,美國亦在擁有大甲板的兩棲攻擊艦(例如塔拉瓦及黃蜂級)上「動手腳」,加入可搭載20架垂直升降支援戰機及2架直升機的「制海艦功能」,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必須指出,即使有20架AV-8B,兩棲攻擊艦的戰力仍很「一般」,大部分艦隊防空戰鬥機的任務,它都難以承擔;而對地攻擊任務也因航程及搭載量受限而較弱,事實上是「有好過無」。可以說,F-35B型垂直起降支援戰機出現前的制海艦,只能以「雞肋航母」來形容(註1)。美國海軍自己也絕不會把具制海艦功能的兩棲攻擊艦當成航空母艦計算,一來這並非常規配置,且美軍也有龐大的登陸支援任務,長期這樣玩是會影響兩棲登陸作戰的。
中國真的需要制海艦 / 雞肋航母?
回看這篇日本報道及其他類似報道,很多東西看來是媒體自己「想當然」而已(就算這是較有軍事素養的日本媒體):解放軍海軍的075型兩棲攻擊艦還未下水,甚至連塢內組裝程序都未開始,除了一個連比例都不知道的模型外,根本還未能分析其實際性能或是否適合改裝成具備制海艦功能的艦艇。
另外,對於向來只扮演支援角色的歐洲國家海軍而言,制海艦/兼具制海艦功能的兩棲攻擊艦算是合適的艦種(因為就是標準的小型航母,功能多,而且他們負擔得起),但對有明確戰略對手的大型海軍而言,這又是否適合?
就戰略而言,軍事專家雖然不斷提出「衝出島鏈」,解放軍海軍亦大幅加強遠海航行/作戰的訓練及各種海外任務,但「老解」現時在太平洋上缺乏遠離國土的基地,作戰範圍主要仍是在由黃海至南海範圍,暫時也很難離開第一島鏈區(或自身空軍/海航的援護範圍)進行獨立作戰,第一島鏈以外仍是由反艦彈道導彈、遠程戰術飛機及攻擊潛艇部隊進行先制攻擊,而第一島鏈各「咽喉海域」都在海空軍打擊範圍內,故解放軍海軍除潛艇部隊外,並沒有遠程部署或部署在咽喉海域的戰略需求。
至於有人講部署在印度洋……那問題可更大。制海艦及其艦隊原意是要在前線海域「頂一陣」,讓航母戰鬥群由後方趕來。然而,這需要附近有前線基地支援才有效,否則一兩波大攻勢就「玩完」!解放軍在印度洋只有一個規模不大、支援能力非常有限的吉布提基地,容易遭受集中攻擊,很快就會被擊潰,而航母戰鬥群要由中國本土趕來,可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更有甚者,如果涉及對台動武,解放軍海軍有很繁重的機降、兩棲高速運輸任務,兩棲登陸艦更不可能改成制海艦模式。
就攻防能力而言,制海艦由於噸位關係,航空隊及艦體防禦本來就比較脆弱;而由兩樓攻擊艦兼任的制海艦,因為艦身要有大艙室以裝載士兵、氣墊艇及坦克,而為節省建造成本,部分更可能採取商規建造標準,防護更薄弱,難以抵禦對手大規模攻擊。
制海艦在航空戰力上無法操作電子作戰飛機及預警機,相當於「眼睛被削」,現有所謂預警直升機亦只夠維持大約150公里以艦隊為中心的本空域防禦工作,雷達盤面積小、無法飛高、飛遠等,都嚴重窒礙其作為預警機的價值。所以,制海艦的獨立作戰能力其實相當有限,無法有效發揮常規航母的多元功能。075還是做回本業,並兼任艦隊反潛母艦算了。
更重要的是艦載機問題:YAK-141可是停止研發超過25年的飛機!由綜合性能判斷,雖然比YAK-38好,但YAK-141仍是用死重特大的三發動機機制(兩個舉升引擎+一個主引擎),搭載能力仍只有2000公斤,最大空戰外掛就只有對空導彈4發,加上翼面面積不足,翼載估計達550公斤 / 平方米以上。靈活性不太好,加上引擎推力雖大,涵道比達0.81,阻力十分強,高空性能也一般,加上兩個舉升引擎在飛行中根本是死重,加速性、靈活性仍難以與一般戰鬥機匹敵。一個已有25年歷史、未發展完成、性能有限的垂直升降戰鬥機,是否值得繼續發展?
更要命的是,蘇聯解體後,雅克列夫已放棄這機的研發,並退出戰鬥機行列:重組後,他們主攻運動飛機及教練機市場,25年後該公司很可能已沒有什麼技術人員或設計師可協助設計及改良此機;研發其所用引擎的聯盟設計局更變成一間「空殼公司」,幾乎已失去研發能力,要持續研發、改進及大量生產YAK-141可說「沒有門路」了。
至於解放軍研發新的垂直升降戰鬥機?文革時期曾有「亂嘗試」,但除風洞模型外,沒有更深入的研究;開放改革初期也只接觸過英國空軍鷂式支援機的設計資料,現時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還有一架鷂式對地支援戰鬥機做展品。這東西如果在80年代玩對地密接支援會較好,但制空或反艦攻擊就比較糟糕。
事實上,現時各航空設計所也沒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發計劃,研發一架新世代戰鬥機也要8-12年的時間,若要研發從沒弄過的垂直升降戰鬥機(還要是五代),恐怕沒15年也不能成事;這樣的話,075型至少也要2030年後才有艦載戰鬥機可用,現時除能兼作反潛航母外,又能幹什麼呢?
部分軍事評論員和各國記者在報道或分析軍事裝備時,往往會以過去軍事戰略及裝備發展,胡亂猜測不同國家的軍事發展。的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但絕大部分國家的軍事發展總有其規律及戰略、技術環境限制。
歷史告訴我們,「貪大求全,見好想要」可是軍事建設的大忌,不但浪費大量資源,還嚴重擾亂軍事發展重點,最佳例子可說是納粹德國及冷戰後期的前蘇聯。如果沒法以一國的軍事戰略及限制,去分析人家軍事的未來發展,跑出來的分析結果就算不是貽笑大方,也很可能和現實相差很遠的。
註1:即使是搭載了20架F-35B的兩棲攻擊艦,作為航空母艦也有一定問題;相對於A及C,B型由於載油較少且搭載了大型的舉升風扇,阻力有一定加強之餘,機身最大G值也只有7G,內艙搭載炸彈也只能掛1000磅級;加上格鬥彈需要外掛,它會是一架很不錯的攻擊戰機,但除電子作戰能力和A型相當外,空戰及攔截性能可能較差,只能擔當部分艦隊防空工作而已,加上兩棲攻擊艦沒法運用艦載預警機,功能其實還是有差。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討論過的未來輕航母計劃,也是用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船體為基礎,但結構大改,且他們也認為需加上MV-22傾旋翼機的預警型,才能有效擔當輔助型輕航母的工作。這計劃已半年沒下文了。
https://www.litenews.hk/?p=5598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