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兵組織青年新政宣布參選2015區議會 |
【香港輕新聞】本屆區議會選舉和過往最大的不同,是「傘兵」紛紛參選。和2003年七一遊行後冒起的政治組織不同,不少傘兵對傳統泛民充滿敵意,不願意配合傳統泛民的選舉部署。同時,傘兵內部也矛盾重重,激進和溫和兩種路綫並存,令這次選舉成為新世代政治的試金石。
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在2012曾運用「常態政治」和「非常態政治」的框架分析香港,常態政治主要涉及經濟、民生、權力等方面的矛盾摩擦,非常態政治則主要是價值觀的歧異和意識形態的不同。
傘兵組織狙擊拒被騎劫
具體來說,常態政治下出現的「反對派」,大體上接受既有憲制安排,並在政治體制之內活動。非常態政治下出現的,則不僅質疑執政者的認受性,更否定政治體制的合法性,通常是主張「你死我活」等零和遊戲的「反建制派」。
觀察傘兵落區,不難發現他們所做的依然是傳統的社區民生服務。換句話說,無論傘兵在意識形態上和建制派有多的不同,一旦決定參與選舉,也就需要依循既有模式,形同被行政吸納。
不過,佔領運動沒有公認的領袖,更是反團結、反組織的,「沒有大會,只有群眾」這句運動期間流傳甚廣的口號,很能反映運動的特點。佔領運動、雨傘運動和雨傘革命等詞彙的運用,也代表了使用者對運動的不同定性。主張「革命」,自然反對與建制的互動,更沒有任何理由參選。
事實上,已經有「傘後組織」在互聯網上宣稱,將狙擊參與選舉的傘兵。在這些組織眼中,只要參與選舉就是對「革命」的背叛,認為雨傘運動期間大家都有出力,沒理由讓部分傘兵「騎劫」本屬於大眾的運動。
這些觀點有多少人認同尚未得知,但邏輯卻十分清楚:革命是反建制運動,對革命者來說,最好的結果不是參與到建制當中被慢慢同化(重蹈民主黨覆轍),而是令全港市民對建制失望,不參與到選舉當中。
革命派大敵 激進革命派
當然,激進傘後組織是否真有勇氣出來狙擊舊日戰友,仍有不少疑問。但若然出選的傘兵們連雨傘運動期間建立起來的支持者都不能整合收編,力量只會更弱,當選機會更渺茫。
歷史上,改良派最大的敵人通常都是革命派,革命派最大的敵人是更激進的革命派。在這場區議會選舉當中,參選的傘兵如果不能調解好和傘後團體的關係,其前途很難樂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