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將進一步推動粵港融合。卻少有市民了解大灣區規劃內容為何?與以往的粵港合作規劃有何不同?港人能否獲得紅利?有觀點認為相關計劃或令香港由一個國際大都會,降呢為珠三角城市的對外「超級連繫人」。
在中央官方文件中,「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美國加州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後第四個世界級經濟帶,並會成為中國高新產業中心。《蘋果日報》日前的「蘋論」就指,與其餘三個灣區不同,一國兩制令內地的人才、資金、資訊等無法自由流進流出港澳,但如果人為將此障礙解除,便等同於取消重要的國際承諾,而且若港澳也變得像內地城市一樣,受嚴格限制,便會完全失去原有的制度優勢,甚至失去國際市場上的獨特地位。
「蘋論」續指,如果中央任由大灣區內的內地城市獲得如港澳一樣的自由,大灣區的規劃便可成事,但會大大削弱北京的政治控制,並引發骨牌效應,因此認為大灣區恐將有名無實;再或許,大灣區的概念只是想進一步加強基建投資,多建一條鐵路,因此「蘋論」指,粵港澳大灣區充滿了大白象的味道。
《星島日報》的社論則認為,粵港兩地關口、法治上的差異反而可以令香港發揮其獨特優勢,而香港在制度、人脈等國際化優勢,可令港擔任「超級連繫人」的角色。《星島》又指,香港以外與粵東交流較多,而今次大灣區規劃將佛山、珠海等粵西城市納入,這些城市雖然發展較慢,但因此有較高可塑性,只要粵方做好「角色分配」,便可有效地與本港合作。
《文匯報》的社論就指,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香港可以藉此搭上國家快速發展的列車,香港應將其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及國際化開放優勢,配合區內其他城市的需求,並將兩者結合起來,實現深度互補,達至共贏。
《香港01》刊登的資深傳媒人關慶寧的評論,則認為大灣區計劃並非新鮮事,回歸初就設立了大珠三角合作項目,但相關計劃隨著廣東省歷任一把手離開而相繼束之高閣;在內地經濟進入新常態下,今次合作更難以看出能給香港帶來甚麼好處,相當一部分香港市民根本無法享受經濟融合的紅利。「如果搞那麼大的動作,其結果只是令香港由一個國際大都會變身珠江三角洲城市對外交流的聯繫者,有甚麼意義?」
關慶寧又提及,梁振英向來被指對來自北京的意見無條件接受,如今他的任期只有兩個月,就未經任何資訊、在大部分市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爭分奪秒地訪粵,跟足「國發委的時間表交功課」;若真想做一個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提高港人生活水平的項目,就應該認真諮詢市民,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等新特首上場後再推動。
https://litenews.hk/?p=3054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