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U-57「開艙」了!
上星期俄國國防部報告俄軍在敘利亞行動的片段上,出現SU-57發動攻擊近照與片段(可能和三月初SU-57短暫部署敘利亞有關)。片段中SU-57打開後彈艙,發射隱身陸攻導彈。對一般人而言,這沒什麼特別,但對軍事迷(尤其是俄軍軍迷)而言可說是天大的消息,因為之前網絡上只流傳過一張SU-57(當時還叫T-50)打開彈艙的照片,其他都是CG,而這次可是首批公開的照片及片段!
說回SU-57,其設計哲學有點怪異,它明顯有隱身設計,但並不完全,其設計定位反而更接近「反隱身飛機空中平台」。機上除裝備了X波段N036型AESA相控陣雷達, 還於襟翼內裝設L波段雷達陣列, 有研究指若果機載電腦能夠對兩部雷達的探測數據進行實時比對,是可以判別有異樣的雷達波反射模式及方向,並立即使用相控陣雷達進行集中掃描,借此加強對隱身飛機的搜索及發現距離。
除了雙波段雷達探測系統外,SU-57相對於其他第四代(美歐俄標準90年代後的分代標準)戰鬥機的最大優勢,還有長達4.6米(深度也達70厘米)的彈艙。設計原意是讓它具備發射超長程空對空飛彈的能力,以作為長程本土防空攔截用。然而這功能其實亦為它增添了長程對地攻擊彈械的搭載功能,且能輕易搭載現有俄系多種對地攻擊武器,成為具隱身能力而對地攻擊能力更強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f-35現時只能在武器艙內裝GPS制導炸彈)。今次投擲的KH-59MK-2,事實上是俄國首枚準隱身戰術攻擊導彈,頭部採用部分隱身設計,並採取低空巡航路線。
不過此機仍為人咎病的主要是隱身功能「似乎」欠佳,例如在細部上的隱身功夫仍做得不徹底,航空鉚釘並沒有完全採用埋頭式設計,部分艙門也欠鋸齒形結構。這些東西事實上是有助減輕雷達波散射及控制其散射方向的;更嚴重的是,雖然機首方向有採用隱身機獨有的設計,但機身下方仍採用與SU-27系列類似的翼身融合構形,機身進氣道現時雖然改良至正面看不到引擎扇葉(且扇葉前方已裝備吸波扇罩),但前端仍採取類似加萊特進氣道的構形及大型可動LEX,兩者與機身的縫隙仍較大, 而且機身下方的引擎艙位置構成有垂直面的凹位,這些均可能構成強烈的反射源, 明顯違反隱身原則。部分估計指SU-57的正前方大部分方向的RCS值大約是0.5平方米左右,大約相當於F/A-18XT及陣風之間的水平而已。事實上,據外電報道,印度上月聲言放棄FGFA計劃(SU-57的印度國產版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隱身性到現在都不能令印度滿意。
另一方面,彈艙由於開口部很長也較深,而且由側面圖片來看,彈艙部更較近機身中軸位置,整個機身橫樑結構可能較脆弱(只能靠機脊的橫樑受力),若做出高過載動作,有可能縮短機身結構強度及壽命;事實上,The Aviationist 曾報道01號原型機曾發生結構破壞,是否指這個部位,以及日後是否有強化結構,就不得而知了。
無論如何,SU-57也是俄國面對西方全面空優的情況下試圖追趕的嘗試,而且其使用哲學似乎也「別具一格」,不過是否有效,可能要等真正大戰時,才能知曉了。
2. 以色列F-35首開「攻擊」紀錄?
據以色列國防部宣稱, 剛到貨的F-35A已參與兩次攻擊任務,其中一次可能是在非隱身狀態(應該是裝了雷達反射器)轟炸哈瑪斯組織的貨運隧道,另一次則「可能」襲擊了敘利亞境內的真主黨與伊朗民兵目標。一般推測這是指今年2月以軍一架F-16戰鬥機被擊落後,以軍作出的大規模報復行動。
不過,根據國際知名軍事航空雜誌The Aviationist推測,以色列的F-35A可能並沒有發動主動攻擊。要是這樣,那它飛進敘境幹什麼?
現時敘境南部及西部的預警體系幾乎是「碎片化」,欠缺全國境監控能力,且空軍幾乎沒法進行戰備巡邏任務,單靠各地零散的短程地面雷達,難以在較遠距離追蹤F-35,故F-35仍可在大部分的敘境上空「來去自如」,只是少數高價重防空目標有一定的危險性。
另方面,由於彈艙設計問題,全隱身狀態的F-35現時主要搭載雷射導引炸彈、JDAM及JSOW等GPS導引彈械,未來仍只能發射小型的JSM對陸攻擊導彈(仍在開發中),若要搭載大型彈械,那就必須外掛並犧牲隱身能力。由於以色列沒有購買滑翔能力更強JSOW,所擁有的JDAM也只夠滑翔大約24公里,要突入至近距離投彈始終有一定風險。
然而,現時的F-35雖然欠缺非自衛型的大型主動電子干擾裝置,但它的雷達已有相當的電子作戰及主動干擾能力,而其ELINT能力(電子訊號監察能力)也比傳統戰鬥機強得多,甚至可在雷達靜默的情況下「監聽」周圍雷達的開機情況及方位,並判斷目標準確距離;若以F-35作為中繼導引/資料更新平台,那就可以有效發揮F-35的隱身及長航程優勢,監視目標情況,然後以LINK-16等資料鏈為後方以色列攻擊機群發射的長程對地攻擊彈械,進行目標指示及中繼導引工作,同時也不需要後方搭載機冒險突入高強度防空威脅地區。雖然其他主力戰鬥機都有中繼導引平台功能,但F-35具備強大隱身及戰場監察能力,故甚適合作為「準」電子偵察機,靠近敵方高強度防空區,進行前線資訊支援任務。
這種任務亦符合當初F-35的設計任務要求-支援四代戰鬥機作戰。F-35早就被預期未來多年內無法取代所有美軍現役戰鬥機,故美軍亦早想好兩代戰鬥機合作的戰術:F-35將作為「踢門機 / 破門錘」,對高強度防空地區的主要防空雷達及設施發動突擊,而其他四代機則由給打開的防空缺口「突入」,執行防空壓制及其他較次要的對地攻擊任務。
F-35不但可作為中繼導引平台,其思想亦進一步發展成CEC(聯合接戰能力,即現時講的NIFC-CA)。CEC不但賦予F-35進行高速的單位戰術情報共享,而且具備中途導引其他載機或載艦導彈武器的能力,例如在防空/攔截戰術導彈作戰中,對後方軍艦或防空飛彈陣地發射的長程防空導彈進行接力導引,讓這些導彈可以有效攻擊超越其載體雷達地平的目標,直接延長防空導彈的有效射程。不過F-35暫時只能導引一枚防空導彈,導引兩枚的試驗仍在進行中,估計要到2030年代左右才能完全具備多目標導引能力。
https://www.litenews.hk/?p=5210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