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繼巴黎恐襲之後,比利時昨日再遭連環炸彈襲擊,伊斯蘭國承認責任。分析指恐襲頻發,恐令當地反穆斯林情緒高漲,亦令源源不斷的北非、中東難民處境雪上加霜。另一廂,本港亦陷於難民難題,南亞假難民襲港,犯案不斷,有人提出退約說、設營說等解決辦法,但均惹爭議,今日多間本港發表社論,關注困擾歐港兩地的難民危機。
《經濟日報》、《星島日報》今日社論均關注比利時布魯塞爾連環爆炸,指巴黎恐襲主謀薩拉赫上周在布市被捕,今次恐襲應是伊斯蘭國的報復之舉。兩篇社論又指,本為「歐洲首都」布魯塞爾現已淪為歐洲「恐怖的溫床」,大量穆斯林移民聚集在布市莫倫貝克區——薩拉赫的藏身之地,他們難以融合進歐洲人社群,經濟差失業率高,極易被恐怖組織招攬。
《經》、《星》社論分析指,歐洲面臨的一個難解悖論是,恐襲事件令歐洲民眾對穆斯林移民同情心大減、反穆斯林情緒高漲,歧視增加又會令更多穆斯林移民被恐怖組織吸引,進一步增加恐襲風險。
《經濟》社論進一步指出兩個惡劣影響,一是歐盟各國力求自保,擬暫停神根共約,但若歐盟各國關上門戶,便會損害允許人流、物資自由流動的歐盟一體化基石;二是難民問題日益尖銳,令不少歐洲國家極右勢力急速冒起,若反一體化的極右勢力上台,屆時歐洲各國攜手打擊恐怖組織將遇更大阻力。
另一方面,本港亦面臨南亞偷渡客湧港帶來的種種難題,《明報》社論就援引政府數據,指99.9%都是假難民,又指2014年至2015年假難民的犯罪率暴增六成半。
至於近日關於香港退出《禁止酷刑公約》、設置禁閉營的應對建議,《明報》認為不可取,指前者雖可釜底抽薪,但會影響本港的國際形象;而現時的難民數遠不及30年前的越南船民數,設立禁閉營既沒有必要,建址地點又有機會引起社會爭拗。
《東方日報》社論就不認同,強調來港的南亞偷渡客一不是來自戰亂地區,二未遭受政治迫害,都是假難民,反對退約說、設營說的都是「假仁假義」,反問歐洲、美國總統候選人都有拒絕難民的聲音,香港為何不可有。
《東方》社論又諷刺特首梁振英提出的加強治安及外交層面的解決方案是「幼稚天真」,認為無能政府和假仁假義之士,終會令香港這一彈丸之地,被假難民踩沉。
《明報》社論就向港府提出四點建議:收緊接收免遣返聲請人的程序、減少對其津貼、加緊掃蕩聘請假難民的黑工,並加強與深廣合作,截堵經內地來港的假難民,四管齊下,遏制假難民問題惡化之勢,相信有立竿見影之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