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上周日又有理大女生自殺,是9日之內第七宗學生自殺事件。網上瘋傳一份「不自殺條約」,儘管被指是舊聞(點擊查看《學生「不自殺契約」2005年已使用》),亦有媒體社論認為條約有急救作用,可堪一試,此外今日本港多份報章刊登評論文章,為學生自殺頻頻的癥結何在發表看法。
《信報》今日社論指,「不自殺契約」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之一」,但對網絡評論認為「不自殺契約」是梁班子及港府低能表現的言論,表示不認同。社論引述臨床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指,「不自殺契約」可令簽訂的學生思潮紊亂時,「停一停、想一想」,雖然有不足,但對遏制學生深陷負面心理有自殺衝動時有急救作用。
《信報》社論表示,站在救人的角度,即使只有1%的作用,也值得倡導,指「任何看似效果有限的舉措也不該受到揶揄」,又呼籲網民「取笑教育局可以,但千萬不要摧毀防止自殺的急救工具」。
此外,今日亦有多間傳媒刊登評論文章,從教育理念角度,解釋本港學生壓力大、自殺案件頻發的現象。《東方日報》「大道之行」直指,學生自殺事件頻現僅是香港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現行學校教育的內容及方式值得檢討。
《蘋果日報》刊登在「世道人間」欄目的李怡評論文章就介紹加拿大的教育理念,指香港教育迎合社會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勢力目光,鼓吹「叢林規則」。文章指,加拿大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而非單純的教授知識,不以成名成家要求學生,而是依據每個個體的興趣、智力水平及能力等,尊重個人對職業的選擇,「科學家和店員沒有高下之分,和每個人有做自己的權利,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和應有的追求」。
李怡的文章又反觀香港,指香港教育,尤其在回歸之後,一味迎合趨炎附勢、崇尚權貴資本主義的社會風氣,父母在孩子尚在腹中之時,就以「贏在起跑線」的社會標準,給孩子構建諸多壓力。
刊登在《東方》「商語廣播」的評論文章,亦指現時學校及家庭盲目催谷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忽視青少年本身的興趣和抗逆能力,呼籲教育界以「行行出狀元」、「學業成績並非代表一切」的道理教導學生,尊重多樣性。文章同時呼籲學童的親友、同學多給予關懷和鼓勵,及時挽救因一念之差、走上不歸路的年輕生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