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國的中國鷹派助長了「中國要超過我們」的思潮風行,那麼,與之密切合作的另外一種對中國的認識與判斷也扭曲了華盛頓的辯論,這種主張是:「中國要買下我們。」
近五年來,對中國通過國有企業在美國的投資,華府愈發心懷疑慮,這些企業包括中國投資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這樣的國有企業,當然,還有中國人民銀行。近年來,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二○○五年中海油試圖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打敗了雪佛龍公司極具競爭力的報價。就在交易接近尾聲時,國會在一片激烈的口誅筆伐中阻止了這一切。據說,中國的投資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
兩黨的四十一名議員寫了一封公開信譴責該項交易對國家安全是個危害。眾議院能源與商業委員會主席喬·巴頓(Joe Barton)(共和黨-德州)就寫信給總統說:「我們敦請您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確保美國的重要能源財產絕不會出售給中國政府。」國會議員彭博(Richard W. Pombo)(共和黨-加州)發起一項決議,宣稱允許中國公司收購優尼科將「威脅損害到美國的國家安全。」他強調國會仍將保留其行使歷史性權力的餘地,當國家安全直接受到威脅時,國會將在憲法第一款第八條的授權下「規範與外國的商業往來」。
弗蘭克·加夫尼(Frank Gaffney),一名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作證,表示允許與中海油交易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因為這是中國大戰略的一部分——「取代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主要發動機,如果有可能的話,在軍事上打敗我們」。克林頓時期的中央情報局局長詹姆斯·伍爾西(James Woolsey)斷定這筆交易是「天真」和「危險」的。
正如他在軍事委員會上說的:「有些人相信這純粹是個商業交易,和中國控制能源市場以及西太平洋的國家戰略無關,我認為這些想法極其天真。」美國企業研究所為此事召開過一次專家會議,與會的中國觀察家包括托馬斯·唐納利(Thomas Donnelly)和卜大年,討論了這場收購對美國軍事和經濟的潛在威脅。
傳統基金會發表了一份題為《對中海油競購優尼科說不》的簡報。簡報指出,萬一美中之間爆發軍事衝突,則該競購的威脅在於它給北京提供了一筆強大的戰略資產。甚至,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會長威廉·賴因施(William Reinsch)宣稱說,這筆交易對美國國家安全是一種間接威脅,因為「我們的海軍、空軍和陸軍都靠石油運轉。」暗示中國或許會在危機發生的關頭掐住美國的脖子。
同時,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經濟學人》雜誌問了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美國的能源安全真的如政治家們所宣稱的那樣受到威脅嗎?」它認為事實恐怕不是如此。撇開加夫尼、伍爾西以及各個議員、智庫等的誇大其詞,實際上,優尼科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規模上,它未能躋身排名前四十的石油或天然氣公司。正如當時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一份被人忽視的報告所言,優尼科所生產的原油、凝結油和天然氣液體只占美國總產量的百分之零點八。其生產的石油微不足道,占到總產量的百分之零點三。
這則小小的報導並沒有將整個辯論提高到關於核心問題的討論上,但它具體而微地呈現出急著為美中關係之未來下個過於簡化的定論會如何快速地淹沒了關於中國政策的理性討論:本是一場小規模的市場競標,最後演變成一場如何阻止中國政府威脅美國生活方式的大辯論。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http://litenews.hk/?p=2077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