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萬眾期待的「習特會」將於本周舉行,外界認為或能替貿易戰降溫。貿易戰開打至今,美國大豆成犧牲品,亦令國際大豆交易出現「左手交右手」。而雖然美國農業部已撥款補貼農民,但相關措施按「收穫面積」而非「種植面積」計算,被批評沒帶來幫助,部分人更面臨破產威脅。
曾任美國大豆協會會長、美國農業部副部長森斯基(Steve Censky)本月中旬曾稱,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將爭取中國做出強有力承諾,希望確保中美貿易協議能包括那些原本正常出口中國、但受到關稅報復措施影響的商品;而恢復大豆出口將納入中美可能達成的任何貿易協議。
中國大量購買巴西大豆
中國近月大量購買巴西大豆,造成庫存高企,緩解國內飼料短缺的擔憂。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中國10月大豆進口額為692萬噸,當中653萬噸來自巴西,佔總額約94%;在去年同期,中國進口自巴西的大豆不過是338萬噸。早前巴西官員預測,今年出口中國的大豆量將打破歷史紀錄。
同一時間,今年10月中國進口自美國的大豆數量,由去同期的約133萬噸,下滑至不足6.7萬噸。在2017年全年,美國約有6成大豆出口至中國,如今中國大幅減少進口美國大豆,對當地豆農造成嚴重打擊。
阿根廷成美豆最新買家 轉賣自家豆予中國
美國向大量的中國貨品徵收關稅後,阿根廷成為美國大豆最新的有力買家。據《彭博社》26日引述美國農業部數據指出,去年從未美國大豆進口的阿根廷,從今年9月至今,已從美國進口量將近130萬噸,甚至超越荷蘭、墨西哥。
實際上,阿根廷屬於大豆生產大國,以往生產的大豆可自給自足之餘,亦會預留800萬至900萬噸出口,但當地今年遭遇特殊情況。今年3月,阿根廷出現數十年來最嚴重旱災,農作物收失,大豆更減產逾30%。
期貨和期權經濟公司INTL FCStone Inc.大宗商品風險經理Matt Ammermann曾經分析,阿根廷購買美國大豆,是為了填補國內大豆空缺,並在同一時間則把當地生產大豆賣來中國,因為這樣的手法更能「賺錢」。
農民棄貨止蝕 補貼難彌補損失
農民原本可將農作物存在穀倉塔,等到價錢滿意時才出售。但由於今年需要存倉的農作物數量激增,存倉價錢亦隨之上漲。不少農民負擔不起成本,索性放棄農作物。
為補償美國農民因貿易摩擦造成的損失,特朗普政府此前宣布了120億美元的補貼計劃。但直到11月中旬,這筆補貼僅發放了8.4億美元;而這筆補助預計會在2019年中斷,許多人期望「習特會」能取得進展,放寬大豆限制。
路透社27日報道,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籍的眾議員亞伯拉罕(Ralph Abraham)強調國會必須拯救大豆農民,而過往以「收穫面積」為標準的救助方式於目前情況並不理想,因此他將提出將救助法案改以「種植面積」當作發放標準,「他們無法收穫它,因為它太濕了,即使它們可以,也不能把它帶到任何地方,因為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儲存,直到被裝上船並運去世界其他地方」。
農場破產數量或攀升
《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26日引述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的最新分析,截至今年6月份的12個月內,由於美國大豆、牛奶和其他農產品的營收下降導致美國中西部上游農場的破產率在近期急劇攀升,破產數達84 座,是4年前金融危機以來的兩倍之多。
報道指出,更令人擔憂的是,自6月以來,大多數農民的情況已因中國的報復性關稅惡化,這些關稅阻擋了美國黃豆、牛奶和豬肉等農產品出口中國;許多農業相關領域的參與者,皆表明農場資產負債表的壓力越來越大。
https://www.litenews.hk/?p=6289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