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歐洲軍」又成為話題,這次結果會怎樣?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二戰結束後的狀況。
最早的歐洲軍構想其實是北約前身:低地國與法國要抑制德意志第四帝國的可能性,但二戰中軸心國多半因缺乏物資才對外開戰,軸心國佔領過的地方根本就是蝗蟲過境後的慘狀,加上美國的轟炸,缺物資又基礎建設被破壞,這些國家陷入嚴重通貨膨漲,殖民地更無法提供經濟支援,反而搞獨立讓母國必須投注寶貴人力物力去消耗。
因此當時報紙的諷刺漫畫,美國英國加拿大派出威風凜凜裝備精良的騎士,法國與低地國出來的卻是小學運動會上那種掃把當槍,水桶當頭盔,兩個同學披塊大布當馬的玩意,而且連褲子鞋子都不同花色,還是縫縫補補的舊貨——戰後這些國家大量使用戰前的或德國留下來,已經沒有後勤零件的裝備——這諷刺漫畫其實相當寫實。
這問題在柏林危機與韓戰爆發,讓本來僅限於反共人士設想的西歐與蘇聯對抗危機,成為西歐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後,更加凸顯:西歐國家當時能佈署在本土的單位,總和不過10個師上下,相較於1940年面對德國時的一百來個師,裝備破舊之外,總數也不到十分之一,面對比1940年德國規模更龐大的蘇聯部隊,根本沒希望……
一般人或分析家可以說沒希望,但政治從業人員不能這樣說,除非議會或公民投票授權他們放棄,那麼,有幾種方法可行?
- 向蘇聯投降;
- 與英美交換條件,換取英美介入提供保護;
- 與德國捐棄前嫌,成立讓英美蘇都不能不考慮其存在的歐洲軍,設法在三強中成為第四勢力,即使是最弱的,但也必須強大到投靠三強任何一方,都能讓大家需要重新洗牌的地步;
- 用甚為特殊的科技讓單一國家能做到3的要求。
史實中的華約國家選擇1,北約國家選擇2,不過美國主張3的一種變體(即北約中的歐洲國家部隊),讓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一度心驚膽戰,畢竟他們還記得亡於納粹那幾年的事情……
不過,西德同樣對美國選擇的這種變體膽戰心驚,因為他們是第一線,是砲灰,整個國家都要變成一次大戰那種壕溝,雖說暫時無可奈何,但最好還是不要,因此一面積極備戰且不惜一戰,另一面又成為冷戰中最積極進行北約華約調停的前線,形成一種有趣的矛盾。
當然,有矛盾的不只是德國,其實每個國家都有矛盾:
- 法國:不想要德國武裝強大威脅法國,又想要德國武裝強大抵擋蘇聯。
- 英國:不想要德國武裝強大威脅英國,又想要德國武裝強大,與法國、蘇聯都產生矛盾。
- 美國:不想花大錢介入舊大陸這種每一個都在不想要 / 想要的八點檔鬧劇,繼續孤立主義就好; 又不能對舊大陸的市場與二戰出兵後獲得的勢力範圍與市場放手,畢竟1929年就是缺市場引起的,繼續孤立主義經濟會有問題。
- 蘇聯:不想陪托洛斯基那一派搞共產主義解放全世界的美夢去進軍西歐,又想避免拿破崙希特勒以外出現向東擴張新狂人的存在而進軍西歐……
需要注意的是,美蘇兩強對立固然有雙方內部擴張派的野心,但雙方內部也有孤立主義派的存在,其中美國孤立主義派更是1945年就急著撤軍回到美國,讓舊大陸東起中國,西至希臘南斯拉夫,都因出現勢力真空,讓共產主義擴張派快速推進,加速若干國家的赤化。
本來美國孤立派寄望的是英國接手這些勢力真空區,或者說,其實戰前這些地區本來就是英國的勢力範圍,讓英國與蘇聯繼續過去的大博弈,美國當漁翁就好。
但美國沒有意識到英帝國本來就是個空架子,英國人靠的是商場上那種財務槓桿操作的模式,在多方勢力平衡的狀況下,找個扶得起的勢力支援,讓雙方甚至多方力量抵消時,自己只要以最低成本,就能獲得最大利益。 英帝國很少自己押下大筆身家去對抗敵人,除非拿破崙希特勒這種威脅到自己生存,又沒有別人能牽制的敵人; 而且即使是這種惡劣情況,英國人最大的努力,還是放在拉盟友上,如拿破崙時的奧地利、普魯士甚至俄羅斯,希特勒時的美國、蘇聯與自家殖民地小弟。
而且,19世紀的英帝國,一半的海外物資與財源來自美國,1/3~2/3的海外駐軍駐警或中低階行政人員來自印度,英帝國在需要打硬仗時,美國物資與印度人力才是老虎,英國則是假虎威的狐狸。二戰後美國從小弟變成大哥,印度不想再理會英國的命令,加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剝了英鎊的力量,沒人沒錢沒資源的英帝國,爭不過蘇聯。
所以,馬歇爾計畫開始,美國擴張派取代英國,進駐這些前英帝國勢力範圍,但同時也就從英國手中奪下這些國家的市場與政治影響力。
在美國的擴張派看來,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全球,消滅帝國主義與共產主義,是美國的天命; 但與美國往來的國家中,也有些注意到美國有一派孤立主義,可是把這種天命,當成是英國或西歐帝國主義狐狸繼續利用美國老虎的手段,美國不應該投入太多力量在海外,敷衍應付一下就好。
所以,冷戰後,有些戰爭美國可以做到最大每天1,400架次,平均700架次的空中攻擊,但有些戰爭呢? 最大60架次,然後兩三天才來一次10~20架次的空中攻擊,而且多半是戰斧飛彈或無人機,你是來打仗還是來應付那些狐狸(盟友)的?
冷戰時代因為蘇聯太強大,尤其是為了應付美國擴張派的威脅,蘇聯建立了能打擊到美國的核轟炸機與核飛彈部隊,卻讓美國不管哪派都支持與蘇聯進行全球對抗,兩派的矛盾還不嚴重;冷戰結束後,問題就開始大了,不管是烏克蘭還是中東,老美孤立主義派其實都沒打算介入,只是應付,這就讓想靠美國老虎力量獲取自己利益的各派狐狸們,有了自己的打算。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最近土耳其到沙烏地葉門的一系列亂局,若你不把美國當成大魔王,而是各方想辦法拖下水的對象,以及各方把老美拖下水的手段,這會比較有趣……
不過這次要講的是歐洲軍,不講這個,時間就拉回北約成立後,法國低地國必須接受德國重新武裝,終究是因為自己沒人沒錢,人的話還可以期待和平以後大家趕快結婚生孩子,20年後就有兵了,但錢呢?歐洲煤鋼組織一直到歐盟,就是這股重建歐洲力量的經濟部分與政治部分。
軍事部分來說,北約成立後就以美英為首設立一堆基金,讓北約國家買武器,當然買的不是美國貨就是英國貨,這點法德義其實蠻不爽的,所以從1950年代後半起,就可以注意到有些「失敗」的計畫,比方要成為標準戰術戰鬥機的義大利G91,以及分裂成德國豹式與法國AMX-30這兩派的歐洲戰車這些計畫,那個都是要用北約基金推銷非英美系武器的計畫,也是歐洲軍的裝備部分,希望從裝備共通讓組織共通變得比較容易。
不過,這幾個計畫都敗在法國手上,其實也凸顯了問題:法國想利用德義兩個敵人被壓制的時代,建立以法國為首的新查理曼帝國,並逐步排除美英的影響力,結果法國裝備沒一個得標是甚麼意思?
所以,不只是武器,其實在北約成立後,從1950年代開始,大概每5~20年就可以看到有人倡議歐洲軍,上次至少冷戰結束後就又有一次,不管是法德為主還是英法德義合作,最後都會失敗,雖然美國的干預大概或多或少會有,不過法國本身的態度也是一個問題,英國就算想排除美國時,也不會接受法國領導,英國不在也會有德義與法國鬧起來的問題,大概就幾個Alpha教練機或Tiger攻擊直升機之類,法國明顯有技術優勢又只有法德合作的裝備案,能搞得好。
這時,出現一個新希望:前面講到以新科技讓單一國家能成為與美蘇對抗的勢力,那就是核彈,政治外交上這就是戴高樂主義的台柱。
可是,核彈,數量多到能改變美蘇平衡態勢的核彈,大概是美蘇平均儲彈量2~3%左右,在美蘇開始談判限制雙方核武數量與性能的時代,確實有可能改變兩強的平衡,而獲得發言權;但在這以外,卻很難應用,而且越戰與阿富汗戰爭也都顯示,大國之間因為核彈而不敢直接開戰,但依然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搞死你,甚至更進一步,丟錢給伊斯蘭教恐怖組織,或設法培養巴斯克分離主義又或烏克蘭獨立運動這種傢伙,你會因為不適合對這種傢伙丟核彈,而一籌莫展,這種傢伙還是要傳統軍隊與警察來鎮壓,所以,歐洲軍的概念,在戴高樂之後,又復活了,法國對北約事務又傾向於積極參與。
不過1980~1990年的這波歐洲軍活動,除了傳統的法國堅持賣自家武器導致分裂以外,還有一個因素導致無疾而終,那就是冷戰後的裁軍,你想建立一個有複數師級部隊的歐洲軍,結果每個國家都裁到本國甚至連師都沒有,哪來這麼多人?
然後像南斯拉夫亂局歐洲國家表現相對無能,以及陸軍從師轉旅的改革等,也讓依照傳統師級單位構想的歐洲軍,沒有存在價值。
阿拉伯之春與烏克蘭問題,或許英國脫歐也推了一把,則讓新的歐洲軍概念復活。 不管是利比亞,還是敘利亞與ISIS,那都是英法義三國至少從大航海時代以來,甚至可以拉到十字軍以及羅馬帝國時代以來經營的地區,結果這幾個國家都是彈藥不足兵力不足,要懇求屬於孤立派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答應幫忙,相較之下,俄羅斯在敘利亞投注的力量,還比法國要大,這凸顯了西歐的無力,甚至是危機。
而德國傷的,則是烏克蘭事件;俄羅斯凱薩琳女皇時代,俄羅斯帝國就開始向西歐招商,希望西歐協助開發俄羅斯,這時波蘭是在分裂崩潰的大洪水時代,開發以日耳曼系商人為主,政策持續到一次大戰爆發前,導致日耳曼人與波羅地海三小國,白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地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這些區域的大城市中,甚至有斯拉夫系人口在19世紀末低於50%的城市出現,可以說這些地區已經開始日耳曼化,也是後來希特勒把東歐視為日耳曼民族生存之地的主因。
希特勒的失敗,讓德國武力東向之路被阻止,但冷戰結束後,整個東歐的經濟蕭條,則讓德國資本東向之路開闢。相對於美英法還把俄羅斯當成敵人,也不希望俄羅斯與老共搞大鐵路,與美英法的海路競爭,德國對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就複雜得多,既有血緣上的,也有資本上的,德國相對美英法要更支持俄羅斯參與大陸的一帶一路,這就構成了北約與歐盟在俄羅斯及烏克蘭政策中的主要矛盾,因為俄羅斯對德國還是有一點距離,軍事威脅不像波蘭俄羅斯那樣直接,但經濟上又比英法更傾向俄羅斯。
可是德國現在對東歐局勢,有軍事上的發言力嗎? 沒有。 從烏克蘭事件爆發後,就可以看到德國軍隊的一堆糗態到處傳,那個實際上是德國檢視是否要改變東方政策,開始內部檢討,才讓事情逐漸曝光,之前軍宅的雜誌還看得到類似消息,但一般媒體是不會講的。 因此前華約國家找北約國家合作對抗俄羅斯,德國簡直是被晾在一邊……英法也沒多好,不過英法的玻璃心在利比亞就碎了,德國是烏克蘭以後才碎,晚幾年。
英國軍事力量,包括軍工企業,與美國已經結合了,要加入歐洲軍,也會是美國來搗亂歐洲軍的棋子,所以英國脫歐,反倒可以讓法德雙方合作,並找到排斥英國加入歐洲軍的藉口,所以,大家又老調重彈了……
作者是台灣人,前軍事雜誌投稿者
原文轉自作者Facebook,香港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https://www.litenews.hk/?p=6246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