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據網媒端傳媒,在線雜誌ChinaFile(中參館)邀請《紐約客》幾位前駐華記者,推薦自己用以了解中國的書,五位資深媒體人分別給出自己的選擇,並講述他們在中國報導的故事。
夏偉(Orville Schell)
曾任伯克利分校新聞學院院長的夏偉,70年代進入中國,成為《紐約客》駐華記者。他談及在毛時代的中國做報導的經歷「作為一個外國人,是被排斥的,甚至沒有人願意跟你私下聊天。那時候,你不得不把自己從那些能靠調查採訪來的故事中抽出來。只有中國想展示給你的故事。」
他推薦的書是比利時作家、外交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筆名Simon Leys)的作品,夏偉認為「李克曼寫具有深意且黑暗的中國。他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是魯迅,他們兩人同樣深愛中國,卻總是以嘲諷、批判的筆法寫出中國的黑暗面。李克曼理解這個國家的矛盾。」
何偉(Peter Hessler)
何偉自千禧年起,為《紐約客》擔任駐華記者,長達7年之久。此前,他曾在四川涪陵教書,他回憶起當時的學生,學生們對美國的想像都是來自一些極端故事。而美國記者寫的中國報導,也常常帶來極端的中國印象「外國記者在另一個國家總是寫那些極端情況,那些異乎尋常的事情。但如果不介紹脈絡、環境,這只會讓美國人更困惑,而且對修正這些問題也沒有實際幫助。」
他推薦的書是《萬曆十五年》,「很棒的一本歷史書,它選取了明朝中看似沒有要事發生的一年,但其實發生了許多事。它以一個極佳的方式展現了歷史,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現在做的事情。」
歐逸文(Evan Osnos)
《紐約客》2005至2013的駐華記者,2014年歐逸文出版《野心時代》,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歐逸文推薦了人類學、心理學家Arthur Kleinman編輯、由其中國學生所寫的人類學研究論文集《Deep China: 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他們將人類學專業知識和對中國的敏感性相加,締造了極佳的作品。其中一篇文章是關於中國怎麼從一個有償捐血過渡到無償捐血社會。這是我們從未察覺的小事情,但在某種意義上是很宏大的議題。」
Fan Jiayang
出生在中國的Fan Jiayang,幼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其後擔任《紐約客》編輯。她推薦英國作家Susan Barker的小說《前世今生》(The Incarnations)。小說講述一個活了六輩子的北京出租車司機的故事,「它帶領讀者穿越1500年的中國歷史。以虛構的形式,展現出中國歷史中的最黑暗的一面。」
查建英
自由撰稿人,著有《八十年代訪談錄》《弄潮兒》等書。她說,在美國媒體上中國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一個是不祥的巨獸,玩弄不公平的把戲,竊取工作,甚至要消滅美國。另一個形象則是即將垮台的紙老虎。我想更接近真實的情況應該在這兩者之間,那才是我認識的大部份中國人所在的地方。」
查建英推薦兩本歷史書,法國學者Alain Peyrefitte寫有關清末歷史的《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哈佛教授文安立的《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