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8月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據聞將於本月底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土地供應大辯論」,屆時將有數套方案供市民討論。有政界人士及環保團體質疑調查項目設置與諮詢方式不合理;亦有媒體人質疑小組給出的方案大部分無法有效解決土地緊缺。另外,也有傳聞指,曾俊華的競選公關羅永聰,及林鄭月娥的競選公關麥黃小珍都會加入土地小組的工作。
據多家媒體報導,即將展開的「土地大辯論」目前有18個用地選項要向市民諮詢,包括近期較受爭議的粉領高爾夫球場用地。而即將公佈的土地專責小組諮詢報告將這18項內容分為「短期供應」、「中長期供應」與「概念性供應」,而且專責小組據悉將採用擺街站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民意,而非傳統的隨機抽樣民調。
《星島日報》杜良謀政情消息稱,有議員在最近和專責小組會面時,曾質疑以街站形式調查等於變相「公投」,支持某些項目計劃的人或許會動員大批市民上街參與,造成民意壟斷。另外,有建制議員建議小組應委託獨立學術機構代理民意調查,認為只要抽樣過程嚴禁,結果一般都有公信力。另外,杜良謀又引述政圈消息,稱政府知悉議題敏感,於是聘請了專業公關助陣,其中就有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前政治助理羅永聰,以及特首選戰時協助林鄭月娥的麥黃小珍。對於二位「公關大員」加入土地小組的工作,文章引述小組成員表示,二人所屬公司都是由政府根據程序進行招標後委聘,小組成員未參與過程,但這兩名公關人員都有列席小組會議,了解討論內容。
對此,《明報》李先知專欄亦有提及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的解釋,稱本次公眾諮詢是為了與更多持份者作更廣泛的資訊,對於輿論建議的傳統民調方式,小組認為若是電話民調,基於要在通話中向市民解釋18個選項的利弊並詢問受訪者意願,平均時間需要半個鐘以上,未必能令受訪對象接受;但若有需要,亦會考慮重新加入傳統的調查方式。
《明報》引述環保團體看法,稱政府直接將土地選項拋給民間討論的做法不負責任,因為這樣迴避了檢討土地規劃,例如棕地處理問題、動用自然資源有何前設條件等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就認為,直接討論這18個選項更加實際,因為即便填海或發展及發展郊野公園等選項獲得大眾支持,也需要經過環評等法定程序後才能實行。
資深傳媒人陳景祥今日在《明報》的撰文就質疑土地小組對公眾諮詢方案的安排。陳景祥認為,政府界定某項目「短期」或「中長期」的定義不明;對公眾諮詢後,獲得大量民意支持的選項政府會否從善如流存疑,即便方案可能影響生態;另外,黃遠輝對方案的解讀尚有很多解釋不清之處。
陳景祥文章再次強調,本港的土地供應已經被各方面的專業團體評估分析過數輪,已有大量研究數據,可以說找出問題所在其實並不「複雜」,複雜的在於「知易行難」。陳景祥指本次推出的18個方案中,填水塘、發展貨櫃碼頭等選項更像「走投無路」之策,但實際上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絕望:雖然根據政府《香港2030+》的規劃,香港未來三十年要提供5300公頃土地。但與其在「不切實際」的邊角地皮挖空心思,不如直面「填海」這一可以大規模取得土地又無需為擺平幾方持份者傷腦筋的辦法。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供的18個土地供應選項:
- 短中期選項:私人發展商持有的農地儲備、棕地、私人遊樂場用地、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收回的短期租約土地
- 中長期選項:維港以外填海、東大嶼都會中部水域人工島、郊野公園邊陲發展、新界北發展區、岩洞及地下空間、內河碼頭用地
- 概念性建議:發展其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增加鄉村式發展土地密度、在原有基建上作上蓋發展、重置葵涌貨櫃碼頭、發展葵涌貨櫃碼頭上蓋、填平船灣淡水湖、收回電話機樓用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