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自3月中旬社交媒體巨頭FB被揭洩露用戶資料以來,外界對臉書CEO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對事件的正式回應十分關注。本周二朱克伯格赴美國國會山莊出席聽證會,並接受四十餘名參議員議員輪流質詢。不過就「首戰」結果,不少媒體均認為朱克伯格的表現佔上風,而一眾參議員由於對社交媒體營運「不熟書」自曝其短,反而未對朱克伯格造成大的威脅。
本港不少媒體針對朱克伯格首日出席聽證會的情形進行評論。《信報》、《經濟日報》均有評論指朱克伯格與一眾國會參議員的表現差別甚大。《經濟日報》「評析天下」評論文章指,各界的預期原是朱克伯格將遭受議員尖銳的質問,孰料議員的提問欠缺深度,暴露自身對FB的短見,最後甚至偏離了本次聽證要釐清的「用戶隱私」主題,對FB而言反而是一次「助攻」。
文章指,本次一眾參議院的提問,暴露了兩大問題:其一,對FB運作模式極不熟悉,有參議員竟當堂詢問朱克伯格「提供免費服務的FB如何經營」,被朱克伯格一句「我們有廣告」回擊,證明部分議員「未做功課」,白白浪費每人五分鐘的提問時間。其二,不少議員的問題離題,不少議員的提問針對俄羅斯利用FB干預美國大選、選舉廣告缺乏透明度等問題,但本次聽證原本是關於民眾個人隱私洩露問題,評論認為,這兩類問題應分開處理,擺在這次聽證會上進行,反而幫助朱克伯格迴避了核心問題。
「評析天下」又指,參與提問的民主共和兩黨自亂陣腳,未就提問內容充分協調,導致多條問題重複提問,等於為朱克伯格拖時間兼「放水」。反觀被質詢的一方顯然有備而來,不單會上表現誠懇冷靜,在遇到議員指出FB錯處時亦技術巧妙地轉移視線,表現過關。
《信報》「金針集」專欄則分析,美國眾議員平均年齡在57到61歲,卻在33歲的朱克伯格面前「跣胎」,明顯地暴露了互聯網新經濟對許多傳統認知的顛覆。「金針集」指,傳統生意屬於「貨銀兩訖互不拖欠」的模式;但大數據時代玩法早已改變,用「人頭數量」衡量市場份量,已將客戶本身當作極具價值的「貨品」,想要再用舊時一套玩法監管FB,必定有心無力。
《信報》社評就引述2010年6月,就將本次朱克伯格的表現與英國石油時任CEO海沃德(Tony Hayward)就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接受質詢一事比較。文章指,海沃德因八年前的那場嚴苛質詢迅速敗陣並引咎辭職,是因為精英政客們對諸如石油一類的「舊經濟」及其引發的危機掌握透徹,質詢時的發問條條切中要害;但卻對例如社交媒體一類的「新經濟」束手無策。即使一些法律背景的政客在FB使用條款上找對方向發文,但最後卻捨本逐末,也失去了原本提問優勢。
文章稱,參議院一戰,顯示其中大部分成員對科技理解十分不濟,全球用戶更不用指望他們透過立法途徑對科網巨頭作出有效監管。若聽證按此趨勢下去,朱克伯格完全可在兩輪辯論後順利脫身,甚至賺回不少下跌的股價,變劣勢為優勢。「金針集」就此亦指,既看不到朱克伯格在聽證會給出太多實質性承諾,也未見他提出任何整頓手段,聽證會一結束,更不可能期望FB能有真正辣招自我規管完善。
https://www.litenews.hk/?p=4920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