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昨日(16日)超強颱風「山竹」猛烈吹襲,香港經受八小時十號風球的暴風豪雨考驗,幸而未有出現重大災害。有評論認為香港政府預警措施得宜,建立起市民的憂患意識,獲得建制及民主兩派議員的肯定。同時有評論批評港府在處理塌樹方面顯出各方合作不足,而屋宇署「平時不燒香」對房屋狀況欠缺日常監督;賽馬會對賽事的安排亦有不當。
預警措施各界稱道?
面對超強颱風「山竹」來襲,香港未有出現重大災情,有評論認為特區政府先知先覺,做好應對措施。今日《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表示﹕「政府能將今次影響減至最小,有賴各部門嚴陣以待,做足預防措施。除建制外,泛民的立法會議員亦罕有肯定政府今次的工作」。《文匯報》社評亦認為﹕「特區政府此次以主動避災式思維應對『山竹』,以向大自然示弱的謙卑姿態保障市民生命安危的做法,值得肯定」。
《信報》社評表示﹕「政府這次罕有地預先舉行跨部門聯合記者會公布對應策略,作出全面總動員的準備,是主動發揮能量、破除溝通障礙、減少各自為政的應有之義。」;「不幸中之大幸則是,去年的災難沒有在今年重演。例如杏花邨的地下停車場,水浸毀車的悲劇不復見」。
《星島日報》社評亦認為﹕「意味以保安局為首召開涉三十個政策局及部門的跨部門會議進行協調工作發揮了很大作用」。
有評論認為,香港政府預先進行跨部門記者會只是公關手段,一場風暴反映出香港金玉其外的本質,《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指出﹕「保安局統領逾十個部門排排企見記者,以示積極應對的決心。可惜,平時不燒香,就算臨急做再多的公關騷,終究也是自欺欺人」。
憂患意識可減低災情
針對香港市民應對災害能力,《文匯報》社評指出﹕「香港市民具備極高素質,既懂照顧自己又能發揮互助及專業精神保持香港正常運作。」;「部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10號風球下仍如常為市民服務,顯示香港災難下的大愛根基深厚。」,香港具備抗災難的一流能力,值得港人驕傲自豪。
《信報》社評亦認為,香港凝聚了一周的憂患意識,「說明了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凡作出最壞打算的人,往往換來最佳回報,就是避過一劫。」;評論亦認為而玩命逐風的人士不再復見,值得令人感到欣慰;《信報》社評亦指出,「長遠而言,防風亦該減少排放,否則怪獸風暴日後陸續有來」。
屋宇署監管不力釀禍
針對大角咀有舊樓因樹木叢生,在山竹強風下外牆倒塌,《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批評指出責任在屋宇署,「這種樹身與牆身扭結在一起的情況,就算沒遇上超強颱風,長遠而言,終究也會對牆身結構造成潛在危險。」;「屋宇署出名懶,做事隻眼開隻眼閉,不是走漏眼,就是如審計報告所指,有近七萬份清拆令,違規業主根本冇遵從。」,認為港府官僚卸責成風,對港人所造成的破壞力比風災更大。《文匯報》社評亦指出﹕「此次處理塌樹仍顯各方合作不夠」。
賽馬會反應遲鈍捱批
對於賽馬會在周日的賽事的安排,亦惹來批評,《明報》「馬上」任縱橫指出,「全人類都知昨日會打大風,取消各種活動,讓各人為防風作準備,但香港賽馬會卻拖到15號上周六下午3時半才決定取消周日賽事。」,批評管理層「反應遲鈍兼自大,傳媒行業被反應遲鈍的香港賽馬會弄至焦頭爛額。」;「只要有正常思維及正常反應,就可以減少賽馬行業內各方人遇到的風災損耗」。《明報》「非常境界」高乘駿亦認為﹕「現在紙媒已難做,馬會,你拿出一點點同理心好不好?」。
同理心應對災後情況
《頭條日報》社評李一瓢認為,各界應以同理心應對風災後遺症,「由於善後需時,各界必須有同理心,資方應與勞方多溝通,必要時安排彈性上班,一同應對風災的後遺症。」,「僱主要體諒僱員的處境,多作溝通,一同探討如何有效推動工作。」,「暫時實行彈性上班或家居工作,是切實可行的應變方案。」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亦表示,部分公共交通未能於今日恢復運作,呼籲僱主靈活處理員工上班安排,即使遲到也不要扣減工資;「需要全民團結一致,讓社會盡快回復秩序」。
https://www.litenews.hk/?p=5908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