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新加坡一批獨立後建設的「粗獷主義」建築,一直被視為1970年代國家發憤圖強的象徵。由於該批建築強調實用,欠缺華麗外表,最近被指影響市容,部分更疏於管理成為罪惡溫床;有社會組織卻憂慮發展商收購後會清拆,引起保育的爭議。
實而不華風格簡約
「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現代主義建築流派當中,現時主要流行的時間介於1953年到1967年之間,由功能主義發展而來,泛指以混凝土興建,外表實而不華,風格簡約的建築物,多用於政府部門、工廠和公共屋村。據《明報》29日報道,新加坡最近有這類建築地標先後取得足夠業權同意聯合招標求售,包括黃金大廈(Golden Mile Tower)、黃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和位於唐人街的珍珠坊(People’s Park complex),部分將於30日截標。
處置備受社會關注
由於這些建築被發展商收購及拆卸重建的機會較大,這批建築的處置備受社會關注。支持重建者指出,這些建築位於商業地段,其外表與新建築的玻璃幕牆顯得格格不入。目前有關建築是有不同用途,有些是少數族裔餐館集中地,有些為藝術家低價租用的工作坊;因為舊建築用途分散,容易發生意外和成為罪惡溫床。
是發憤圖強的象徵
有保育者指出,這類「粗獷主義」建築是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由本地的建築師所設計,而他們大多從「粗獷主義」建築風盛行的英國和澳洲學成歸來的,反映出當年新加坡崛起和市區重建的濃厚色彩。這些建築代表著新加坡建國初期的「希望和渴求」,將其拆掉會令新加坡人覺得一切變得太快。有建築顧問提出,新加坡的「粗獷主義」建築,揉合了新加坡熱帶等獨特設計元素,用「新加坡現代主義」來形容更為合適。
未排除保育的選擇
由於大多數新加坡人都視「粗獷主義」建築不美觀,加上建築物的業主多數認為聯合招標比起保育更有利可圖,要保育這類建築物顯得並不容易。新加坡《土地業權(分層)法》規定,保育建築物必須徵得全數業權者同意;而聯合招標則只要有八成業權人同意便可進行,相較之下,賣盤比保育更見簡單。有保育組織希望,政府能如為1980年代的「店屋」提供法定保育地位一樣,將「粗獷主義」建築也納入保育行列,並放寬現行嚴格規例。政府早前表示,目前已收到有關黃金坊的保育建議,未排除保育的選擇。
https://www.litenews.hk/?p=6597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