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中國圖書市場規模龐大,但這些圖書在出版後,又有多少讀者願意購買呢?據北京開卷信息有限公司月初公布的報告指出,中國近3年所銷售的圖書中,4成銷量不足10本,而這些賣不出、放在倉庫「生灰」的書,部分最終將化為紙漿。
據《北京日報》引述北京開卷信息公司發表監測報告指,從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綜合內地實體店、網店及零售3個渠道的數據,年銷量少於10本的圖書,佔全部圖書的45.19%;而年銷量連5本都也不到的圖書,也佔全部圖書的34.5%。
內地出版單位市場化程度比較低
據內地《好奇心日報》指,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比較2012年和2016全國圖書出版總定價及年末庫存規模,發現在圖書滯銷比例方面,前者為71.14%,後者為72.30%,兩者都超過7成。
報導引述豆瓣用戶「試客出版觀察」指出,內地出版單位市場化程度比較低,是多年以來的問題。加上,很多出版社是公營事業單位,「不屑談市場」,導致投放市場的書本無人問津,「但身為出版社,其實必須研究書如何能賣出去」。
滯銷書運往紙漿廠前「用刀劈、用筆畫、用漆噴」
北京日報另外引述出版人雜誌記者虞洋分析,年銷售少於5本的圖書中,最多的是世界各國文化、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歷史、哲學等綜合類圖書,其次是生活休閒及社科類圖書;年銷售少於10本的圖書中,佔總品種數量最多的前3名為:綜合類圖書、語言類圖書和文藝類圖書。
位於北京某出版社倉庫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而那些堆放在倉庫「生灰」的圖書是否需要處理、何時處理,都由出版社決定。每年圖書流量至少有幾百萬冊,當中大約一成圖書最終會化為紙漿。
有倉庫中的工人描述出版社對於殘書、滯銷書的處理方式,「用刀劈,用筆畫,用漆噴」。在經過這樣的處理後,書就不能要,之後就被裝上車,運往紙漿廠。
內媒評論:不必為尷尬的數字焦慮
對於這個具視覺沖擊力的數字,《中國青年報》上周發表評論文章指,任何一個市場,總有大量墊在下面的「砲灰」,圖書市場也未能例外,因此不必為尷尬的數字感到焦慮。該文章其後獲新華網、人民網等媒體轉載,引起討論。
文章認為,在近些年網絡普及、數字出版衝擊下,圖書出版中消費市場的屬性已有所淡化,日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許多圖書的出版,成了一種具有像徵意味的文化行為,而非市場行為」。
文章分析,圖書出版效益較高的種類,不外乎教輔、雞湯、炒股、成功學等書籍,「倘若圖書市場一股腦全轉向這個領域,執著於消滅年售不超過10本的書,此種景像或許才值得焦慮」。
文章最後提醒,人們更應反思閱讀的意義,而社會該聚焦的,是知識環境是否足夠自由暢達、包容有序,這才是閱讀意義的指向所在,「對於個別數字上的『尷尬』,其實倒也不必那麼焦慮」。
https://www.litenews.hk/?p=4386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