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一部取材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僅兩周已有26億人民幣票房,賣得滿堂紅的原因不是戲中有明星效應,而是活生生反映藥物專利權制度的矛盾。或許電影在香港的回響不大,但癌症病人面對「買不起藥」的現實並不局限於內地,本港病人也無一倖免。港府宜善用現今庫房豐厚儲備,協助癌症病人及其家庭,減輕抗癌道路之苦。
患癌港人每月自費逾萬元買藥
根據政府數據,本港個人收入中位數約1萬5千元,但標靶治療的藥費每月平均5萬元,病人須承受沉重經濟壓力。
有調查反映,患癌港人每月要自費逾萬元買藥抗癌,當中近3成要「賣樓套現」以求續命,家庭境況可謂堪虞。更甚,數據顯示近年本港癌症病人有上升趨勢,新症年增長率為2.8%。因此,港府為抗癌病人提供的協助有急切的必要性。
藥物審批程序宜改革
醫管局把藥物納入資助名冊的審批程序,務必改革和加快。在現今醫學昌明的年代,不少治癌的標靶藥物相繼出現,亦被國際醫療專家肯定其作用,惟當局遲遲未有追上進度更新名冊,顯然藥物在本地臨床數據有不足,使資助網範圍過於狹窄,拖慢資助名冊革新的進度。有本港傳媒曾報道,有病人確診肺癌後,卻沒有經濟能力購買藥物治療,故其胞妹去信特首反映其制度之矛盾,和當局對藥物審批程序之慢,但只得到回覆建議自行尋找基金資助,事情確實令人望門興嘆。
港府對病人資助略為吝嗇
針對資助金額,港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及開拓新源頭。另外,為使更多患癌病人受惠,把申請資助的門檻降低,實是不二法門,即使令庫房增添壓力亦是無可厚非;港府現坐擁萬億儲備,增加醫療援助項目的經常開支,想必是可行方法之一。
早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財政預算案》中只預留5億元,除反映港府對事件的重視程度不高外,更見對港病人的資助略為吝嗇。所以,港府應為目前相關基金加碼注資,使病人們得到更多協助。
官商共同合作模式值得研究推行
此外,為驅使資助計劃的既有長遠發展,於程序上更具彈性,官商合作也是可行方法。據知,港府將與李嘉誠基金共同推出「愛能助」醫療計劃,以協助基層病人獲更多經濟支援,脫離所謂「有一種病,叫窮」的厄運。筆者期望,此計劃為官商共同合作助患癌病人的楷模,日後能有更多商界公司開展此類計劃幫助更多癌症病人。
我們都沒有長生不老藥。不過,在文明社會中能預防和治療方法比比皆是,但因為人為因素未能善用,確實有點本末倒置。官方的報告精簡,社論篇幅有限,但抗癌之路不但漫長,又充斥未知數。惟趁電影成功牽起的熱潮未消散,請港府繼續抱開放討論的態度正視情況。
https://www.litenews.hk/?p=6439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