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星期二)兩架俄國長程戰略轟炸機TU-160(外號白天鵝,北約代號廿一點 / 黑傑克),帶同一架AN-124重型運輸機及IL-62人員客機訪問委內瑞拉,為期不明。這看上去雖然只是一般性質的外訪及境外訓練,但其背後目的卻耐人尋味。
俄國在冷戰時代一直有派駐長程戰略飛機於「美國後院」古巴,不過那些都是長程反潛機 / 目標偵察及指示機TU-142及IL-38,用以監視美國海軍及潛艇部隊於大西洋的活動。因為非常敏感,整場冷戰期間蘇聯戰略轟炸機絕少出國駐留(至少本人查不到任何紀錄);冷戰後蘇聯更於1991年停止轟炸機海外巡邏任務,直到2007年才重新開始。根據資料,不計算今次及幾次參與航空展,俄國在2008及2013年曾派出TU-160出訪委內瑞拉,此外就幾乎未曾出訪其他國家。今次比之前不同的是,今次是南大西洋訓練任務,而且有AN-124超大型運輸機及IL-62客機運載人員及各種支援設備,似乎能支援任務好一陣子(而上兩次訪問似乎沒有其他支援飛機隨行),而由俄通社提供的片段顯示,TU-160除與委國空軍首次舉行聯合訓練外,也已進行夜間起降及巡航訓練。
#ВКС #Venezuela Ночные полеты Ту-160 в Венесуэле.
Видео: ТК Звезда. pic.twitter.com/qu38aKpenK— Sweet Нордскол (@iren_maxx) December 13, 2018
考慮到現時委內瑞拉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如美國曾威脅會聯同其他南美國家入侵委內瑞拉,推翻現有政權;美國今年亦向委內瑞拉實施新一輪更嚴厲的制裁等;國內的政經局勢仍十分動蕩,而且日用品嚴重短缺,在國內經濟畸形發展與美國制裁的雙重夾擊下,社會民生陷入嚴重衰退危機,馬杜羅政府有倒台的危機,需要俄國這個盟友的支持,並作為對於美國可能的軍事介入的「反擊」;另一方面,俄國政府亦認為美國及北約在俄烏刻赤衝突中搞局,不排除也是借高姿態警告美國匆在烏克蘭問題上輕舉妄動、鋌而走險。
俄國的舉動也引起了美國嚴重的警惕:畢竟和過去不同,2008年那次只是純然訪問,13年那次則是環繞地球飛行訓練,中途由TU-95中繼飛機作中繼導引及通訊;今次可帶直接帶了一整架大型運輸機的支援裝備過來,且暫時也不知道是否包括武器。雖然俄軍司令仍聲稱這只是長航程試驗,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已嚴厲指責兩國爛政府只顧軍事支援,置民眾生死於不顧。
當然,如同前兩次事件一樣,這次也可能只是一次示威而已,不過基於傳統上的門羅主義,美國要對拉美地區保持絕對控制權時,仍對那幾個不受其控制,並與俄國友善的國家(如古巴及委內瑞拉)保持敵視,俄國又會怎樣想?
以古巴為例,卡斯特羅家族已隨勞爾廢除終身制並退出第一線領導,政治上的影響力已開始息微,而意識形態上更接近改革派的新領導人迪亞斯.卡內爾(Miguel Díaz-Canel)已經接掌國家政權,特朗普卻一反奧巴馬的新政策(對古巴強硬的右翼極端保守派及1959年後逃難至美國西南部的古巴富裕階層,都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對已沒什麼威脅力的古巴重新推行多項制裁,敵意似乎比之前更濃烈;加上委內瑞拉政府不得不靠向俄國,而敘利亞的內戰已經接近尾聲,俄國看來已保得住這個中東「落腳點」了,會不會和這兩國進一步加強關係,並將騰出的海空軍力調動至美國後院,甚至重新建立冷戰時期的大西洋長期海上監察網,以進一步牽制美國,阻止美國進一步支援烏克蘭?美國會否亦因此而提升對抗程度,令拉美地區局勢進一步升溫?
後記:B-1斯基的傳說與困境
由於TU-160外形優雅,東亞軍迷都喜歡以俄國的代號「白天鵝」形容她,但對普遍歐美軍迷而言,TU-160更常見的渾號其實是「槍騎兵斯基/B-1斯基」,原因是她和同一時代出現的美國B-1A型戰略轟炸機相似,兩者雖然大小、重量及翼展比例不一(TU-160幾乎大20-30%),但屬同一種可變翼氣動布局。不過如果比較B-1A及TU-160的早期發展階段,幾乎都是同期展開的,甚至是TU-160的前身還稍早一點:B-1的專案在1969年11月展開招標,1970年7月洛克韋爾方案中選並於1971年11月完成全尺寸模型;而TU-160的前身-米亞舍夫M-18(註1)則是早1969年9月開始設計,並於1971年2月公報氣動構形方案,而且兩者的需求都不盡相同:B-1被要求有常規與核轟炸能力,但M-18純然就是導彈攻擊母機,而且M-18的水平尾翼是在機身尾端而不是在垂直尾翼上。無論是誰山塞誰,儘管沒有文獻證明關係,兩者在氣動外形上其實和1962年出現的波音733 SST超音速客機方案十分相似。
雖然TU-160沒有隱身設計,但她的定位本來就是高空高速的長程導彈投射母機,到現在為止,除俄國全系列空射巡航導彈及一種空射中短程戰術導彈外,就沒有其他可選擇的武裝,連炸彈都不能裝(未來應該可以使用KH-47m2空射彈道導彈及3M22極音速巡航導彈等戰術武器);另方面,其彈艙布置既有優點亦有缺點,優點是彈艙長達9米,原設計是可配備將來的重型長程超音速導彈(例如KH-90長程超音速巡航導彈),但缺點就是只能裝備兩個彈艙,而且由於高速的低阻力需求,TU-160沒外掛彈葯功能,只能掛載12枚於機身內;相對地;B-1B型轟炸機由於有三個較短的彈艙,單單內載就能掛24枚(外掛12枚),而且有兩個彈艙是可以連接起來成一巨型彈艙;別忘記TU-160大上B-1B一號啊!
作為導彈母機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雖然任務彈性較低,但TU-160不需要突入內防空圈,能在外圍「射完即跑」,大部分情況下的生存率可以更高;另方面,該機燃油量多,故可使用後燃較長時間,從而達到近似超音速巡航的效果,這對於快速到達發射陣位、並發射大型彈械是十分有利的(可為彈械提供更高初始速度)。
不過,即使如此,就算俄國推出了TU-160M2這種強化電子設備、引擎及適量隱身技術的重大改良型,都已掩飾不到其高空高速突破手段已遠遠落後於時代的性能特點。她的兄弟B-1B已經是一種準隱身轟炸機,而美軍已進入飛翼隱身轟炸機時代已有27個年頭,2025年前開始試飛的B-21更將最終統一美國的轟炸機部隊;這邊廂中國的長程無人隱身攻擊機及轟20飛翼遠程轟炸機亦已進入設計階段多年,2020年代早期就差不多可試飛,但俄軍的長程戰略飛機基本還停留在80年代,新轟炸機PAK-DA計劃又不斷延宕,俄軍長程戰略轟炸的威懾力量,還餘下多少?
(註1):TU-160原本就不是圖波列夫設計局原創的,其原型是M-18。當年參與70年代蘇聯戰略轟炸機計劃的三大家當中,米亞舍夫局設計局(米亞舍夫院士(Vladimir Myasishchev)創辦,設計局編號OKB-23,設計的飛機以代號M開首)的M-18才是優勝者。不過,蘇聯航空航天部門以米亞局規模不足為理由,將M-18的後續發展工作交給圖波列夫設計局,並成為TU-160的藍本。這中間不知有甚麼政治鬥爭了。
https://www.litenews.hk/?p=6382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