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上任美國國務卿後,立即到北京訪問,與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見面。 |
《北京共識》導言——從希拉里訪華開始說起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二○○九年履新後幾周內就決定訪問中國,這證明了華盛頓當局目前對中美合作的重視程度。希拉里呼籲建立起一個「更深入」與「更廣泛」的美中伙伴關係,她認為美國和中國在諸如經濟等全球事務方面的合作是「勢在必行的」。 在希拉里國務卿抵達中國前不久,中國總理溫家寶也以同樣的腔調告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說中美之間的唯一道路就是「增強互信與合作,共渡難關」。
自從這個所謂的新的中國在十多年前出現在世界舞台上之後,我們就常常聽到溫家寶這套漂亮的說辭。一九六○年代將毛主義(Maoism)帶到非洲、在東南亞傳播革命並試圖打倒西方列強的意識形態狂熱已經過去很久了,與之相反,資本主義現在成為一種全球現象----而中國正是其中的翹楚。自從這個脫胎換骨的新中國欣然接受了資本主義道路以來,整個國家都已經開始依賴於國際市場、全球規則以及自由貿易,以此來實現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則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並維護了國內的政治穩定。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已經逐步地融入到它一度拒絕的國際社會中,並在一系列優先議題方面展示出參與國際合作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領導人煞費苦心為融入世界的中國精心打造出一個新的特質,非常明確地要避免開歷史上的新興強權在崛起時給人留下的印象。
我們當然都希望這樣,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本書接下來的討論會表明,中國在表面上看起來已然全球化的新面孔下,其實暗藏著對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深刻挑戰。這種威脅部分地為中國微妙而務實的外交政策所掩蓋。北京當局能夠在面對當前的經濟挑戰、推動防止核擴散、災難救援、維和行動、反盜版以及更多方面立即與國際社會展開合作,所有這些都強調了它對全球利益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挑戰美國,更傾向於避免發生這類衝突和危機。
然而,儘管中國領導人遵循著逐步加入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路線,但他們也主導著大力破壞這一秩序的舉動。在本書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看到,在二十一世紀一場關於價值觀、治理模式、兩種版本的現代性之間的衝突裡,中國已經成為主角。這場衝突的一方,是全球市場的西方自由主義締造者們。這些行動者將他們在一九四五年以後所建造起來的西方政治和經濟的優勢地位視作理所當然。另一方,則是皈依市場的新興非西方國家,它們遍布於亞洲和拉丁美洲,並學會瞭如何從市場資本主義(market capitalism)與一黨統治相結合的模式中擷取兩者的精華,這一點打破了那種認為資本主義將帶來民主的臆想。
如此一來,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新興財富中心正在削弱西方經濟力量、傳統的影響力與核心地位;與此同時,當下的新興市場越來越傾心於信奉新的、難以抗拒的國家管制型資本主義(state-managed capitalism)的信條。它們正在學習把市場經濟和傳統的權威或半權威政治結合起來,這一過程暗示出對西方經濟模式在理論上的否定。根據這個信條,政府應對部分自由化的經濟保持集中控制,而人民要接受一種完全非西方式的政治協議:以在公共領域接受政治壓制為代價,換取相對的經濟自由與生活品質的提高。所有這些趨勢都得到了北京當局的大力鼓吹。更有甚者,中國的資助不僅已經成為許多小國財政自治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成為一種新典範的標竿,吸引它們採取一種較不西方、較不自由的新資本主義理念與管理技能。綜合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二十年里中國會比其他國家對整個世界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這些發展的淨效應就是降低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經濟領域和觀念領域所具有的影響力。我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修正我們對這一挑戰的理解,毫不誇張的說,比起今天還在困擾著華盛頓當局的那種戰術層面上的軍事與經濟方面的「中國威脅論」,這一挑戰的戰略重要性具有更重大的影響力。
摘錄自: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