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We are Social Digital in 2017” 的國際報告,世界網民的最新數字達37.7億,互聯網全球滲透率佔五成;至於香港,統計處最新數據,超過九成香港學生均可在家使用電腦,這個「佳績」源於近年教育局大力推廣STEM的教學目標,「上網學習支援計劃」更可協助清貧家庭學生購置電腦及提供廉價的上網服務。然而,隨著計劃即將告終,教育局不應滿足目前的成績,反之有必要加快制定更長遠的科技教育政策,助年青人有效使用互聯網,打造名副其實的智慧城市。
助清貧學生善用互聯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發表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報告,揭示了清貧學生未能掌握在互聯中尋找資料的能力,結果其學習表現往往較來自較富裕家庭的學生遜色。有評論曾形容,這一群未能受惠於增加接觸資訊科技的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與富裕家庭學生的差距為「數碼鴻溝」。因此,政府不應只是滿足於增加清貧家庭學生的硬件配套,亦要顧及計劃的延續性。
事實上,協助清貧學生增加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不囿於政府的努力,有不少非牟利組織一直為低收入家庭與數碼年代接軌而服務。例如筆者曾參與的組織,善用區內的宣傳,積極呼籲居民捐贈電腦。同時,他們成功得到一所銀行的認可,在其支持下,低收入家庭會員不但有機會在家使用電腦,亦有相對充足且穩定的資源聘請工作員教導他們使用互聯網,更定期開辦軟件操作工作坊,提升應用效率。因此,政府應多加考慮支持官、民、商互補的運作模式,協助清貧家庭學生善用資訊科技,既是一項有意義的環保活動,也令我們下一代不論窮或富也不會被時代淘汰。
指導青年正確使用社交媒體的態度
近年,在書局不時可以看到學者對社交媒體影響力研究的出版書籍,有評論形容今天部分年青人以感覺為先,理性解讀為後,稱為「後真相」的年代。如何在不缺資訊的時代下,仍能不被感覺和趣味主導了立場,相信是極為重要的話題。
再者,社交網站會根據用戶瀏覽的記錄而優先推送有關帖文,令不同價值觀的資訊被自動過濾,導致學術界稱之「回聲室效應」,使網民對不同己見的觀點產生拒絕。同時,中外的學者分析,不少年青人為得到更多旁人認同 (“like” culture),不時轉載圈內「主流」的帖子,結果使其建立自尊心的過程變質,使社會意見兩極化。
目前本港政局經常維持僵局,教育局若然動輒調整課程的方針更見觸目,不只是發出教學指引,更遑論修訂課程編排。因此,教育局在正視青年使用互聯網態度下,與各界達成共識,促成家教合作最為重要,保護青年們在這個數碼時代的成長,減低負面的影響。
https://www.litenews.hk/?p=4206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