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二氧化碳及甲烷被指是主要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而其中甲烷比起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的能力要強廿五至三十倍。近日有歐洲研究人員發現嗜食甲烷的細菌,而其與一般的存活於泥士之中的根瘤菌相異,是存活於空氣之中,既容易空氣中的甲烷,又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科學家冀能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具有效減低甲烷含量的菌株,望有助緩解全球升溫的問題。
發現嗜食甲烷的細菌
《美國科學院院刊》於本月8日刊出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多名研究人員發表的報告,文章題為「於泥土中廣泛存在的甲烷氧化細菌」(Widespread soil bacterium that oxidizes atmospheric methane),表示發現一種嗜食甲烷的細菌,學名為「Methylocapsa gorgona」,暫稱為「甲烷氧化細菌」。研究人員認為,泥土中有細菌會產生甲烷,同樣應會有分解甲烷的細菌,根據生態平衡的原則,找出這種細菌。
容易受人類活動影響
維也納大學研究人員華格納(Michael Wagner)表示,「此甲烷氧化細菌為一種根瘤菌,具有多項特質,能以大氣中的甲烷作為能量,而又不受大氣中甲烷的濃度而影響;除利用嗜食甲烷以外,亦會再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氣、氮氣和氧氣以供其新陳代謝」。由於該細菌存活於空氣之中,會容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人員冀能利用基因工程,以提高其存活率及捕捉甲烷的能力。
甲烷溫室效果比較強
全球暖化是世界關注的重要議題,而二氧化碳及甲烷是主要的溫室氣體,甲烷在空氣中的含量雖遠不及二氧化碳,然而其所產生的溫室效果卻是二氧化碳的廿五至三十倍。目前,全球的甲烷產生速度正在增加,而又因為全球升溫,令凍土、湖泊、水庫、沼澤釋放出更多的甲烷,陷入惡性循環。
腸道細菌亦產生甲烷
畜牧業的發展亦令大氣甲烷含量急遽增加,家畜消化系統中的腸道細菌會產生甲烷,目前已著手研究家畜的飼料,加入海藻或熱帶植物的葉,改善家畜的腸道菌種,以抑制其甲烷的排放量日益嚴竣的問題。
報告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4/02/1817812116
https://www.litenews.hk/?p=6948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