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內地的電子支付發展蓬勃,香港開始討論政府能否擔當電子支付的主要搞手,追上國際無現金化的趨勢。雖然,自去年有關當局首推「轉數快」,打着支援港元及人民幣 「雙幣」 即時轉帳服務。然而,綜觀香港市民目前的消費模式,和港府的金融科技危機管理經驗,顯然港府不是推動電子支付平台的最佳人選。
坊間金融機構更具優勢
無可否認,港府在推動電子支付普及化時,主要的動力取決於目前市民的消費模式,因此現階段政府對此欠缺主動性。根據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 (2018年),香港市民最常用的支付渠道仍是現金 (99%) ,相對手機支付 (20%),可見兩者消費習慣有所落差。 因此,依目前市民的消費習慣和對電子支付的需求,若要改變消費模式,欠缺經濟或其他實質的誘因,相信難以吸引市民改變消費習慣。 平情而論,相對政府主要依賴宣傳教育,坊間的金融機構更為佔優,他們可透過現金或禮品回贈等,提高市民轉用付款工具的動機。
危機管理模式削弱信心
另外,港府一直被指保護私隱的條例長期落後科技發展,導致市民對保護其交易記錄失去信心。同樣參考生產局調查,在未曾使用手機支付的受訪者中,超過五成受訪者均表示擔心個人資料外泄,因此私隱的保護成為市民主要的憂慮。政府雖可透過立法監管金融機構,但過往網絡私穩被外泄的事件中,港府為保護金融市場的自由度,不加以強硬的規管,以致往往待爆發私隱資科外泄後,才採取補救措施。因此,港府這種的金融科技危機管理模式,大大削減了港人的信心,對使用電子支付系統有所卻步。
電子支付現難取代現金
依筆者所見,在香港使用電子支付的消費模式,暫且難以取代現金的重要性。因此,政府若然有意推動電子支付平台的使用率,加強官商的合作是必要的,前者主要監管服務提供者的營運和防止利益衝突,後者集中強化網絡保安系統,讓市民對使用電子支付的信心,進一步促進線上與線下的交易往來。
參考來源: 生產力促進局 (2018), < AlipayHK 智慧支付普及指數>
https://www.litenews.hk/?p=6927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