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早前,有內地網民指近千輛「新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被放置在北京通洲土橋的一處草地,而這更只是「冰山一角」,令社會關注「共享文化」是否出現變質。這種來自西方的「共享熱潮」早在內地盛行了一段時間,共享單車、汽車、雨傘、衣服珠寶,甚至連女友都可以成為「共享」對象。但是,這種所謂的「資源共享」文化,是否真的如大家所想像般美好呢?
共享汽車 善用資源還是搞噱頭?
內地交通部和住建部早前就聯合發布「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共享汽車」經營者以兼併重組、合資合作及上市融資等方式提升規模。
不過,共享汽車的概念令不少人質疑:目的到底是把資源重新利用,還是透過增加資源去推廣?若是後者,「共享」的價值又有多大呢?特別是像汽車這樣的高消費產品(尤其是名車),看起來更加像是商家為了宣傳而「搞噱頭」。
據《瀋陽日報》報導,內地首家高端共享汽車——弘揚共享汽車,近日就在瀋陽街頭投放了1500輛全新的寶馬汽車,引來社會熱烈討論。
這一批車輛是寶藍色的寶馬一系汽車,每輛的汽車價值約2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這些寶馬汽車不需要用家加油,只要需繳交999元按金,就能駕駛昂貴的BMW汽車,而使用費是每公里1.5元,每天以200元為上限。
社會對「共享名車」的反應不一,有些人對於能以如此「優惠」的價錢使用名車感到開心,但對於部分寶馬車主來說,或會造成不便。
共享單車泛濫 隨處放置成「生態災難」
作為近期被捧為「新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最初於內地推行時,亦成功吸引到較高使用率,但問題日後漸漸浮現,如出現供過於求、單車被破壞、遺失率高等。
根據澎湃新聞報道,南京、鄭州、廣州等地的監管部門最近曾經約談相關企業,要求暫停新增共享單車投放,原因是當地已經不能再容納更多共享單車。
而最新的發布的指引規定運營企業,需實行用戶實名制註冊,為用戶購買保險,並禁止向未滿12歲兒童提供服務。在種種原因下,漸漸有共享單車公司決定退出市場。
而這些共享單車報廢後,亦造成大量浪費。據中國自行車協會官網的數據,於2016年,近20家共享單車的公司投放了約200萬輛單車,而2017年預計投放總量可能接近2000萬輛。但是,這些單車報廢後,會產生近30萬噸廢金屬,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
共享雨傘 商人乘機假租真賣?
夏天突如其來地下一場大雨,或令沒有傘的人份外狼狽,從而引出「共享雨傘」的概念。共享背後,其吸金能力卻不能忽視。
不論歸還雨傘的模式是如何,經營者都要購買大量雨傘,並向用戶收取按金。因此,本質上是透過互聯網租借雨傘,而非共享,而用家借還方式能否成功更是對公司的一大挑戰。
今年4月,深圳商人趙書平就看準商機推出E傘(Sharing E Umbrella),以「共享雨傘」為名出租雨傘,用家需繳付按金19元,其後收費為每30分鐘5角。結果,不到一個月,30萬把雨傘幾乎全不見了。
不過,趙書平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就指E傘每把雨傘成本約為60元,他更直言即使虧本,也已經計劃在年底之前在增加3000萬元的投資。
結果,他這番言論引來不少網民批評,「雨傘的成本價並不可信」,「不可能虧大本」、「與其說是租,20元按金大多人也會看成賣傘,根本不可能歸還」。
共享衣櫥、珠寶 還不及買實在?
大部分愛美的女性對於服裝、配飾有多樣性需求,亦產生了主導女性的「共享衣櫥」及「共享珠寶」的概念。
例如有租衣平台就以「每月只需499,一次3件,款式任你挑,星級清洗。」作招徠,但實際上使用時,這並不適用於所有服飾,而衣服在郵寄上亦需要時間。另外,衣服的質量、尺寸及衛生情況等等,也是無法獲得保證。
至於「共享珠寶」的概念,用家需先繳付「會費」,並先付出與珠寶等值或稍低的按金,少則數千元,多則數萬元。但是會費到期後,如果不想繼續使用,平台上的按金會全數退還,但會費就無法退回。用家需投入高額的按金。
不過,在真假難分的珠寶行業中,對消費者來說,與其選擇難以確定真偽的共享珠寶,又要先給予一筆金錢,不如到實體店購買來的直接。
共享「男女友」 掛羊頭賣狗肉
「網路租人」一字,最早起源於內地部分單身男子希望以金錢聘請女生回家過年,以應付父母的「逼婚」。不過,其後「租人」演變成各式各樣的模式,如進行吃飯、看戲、購物等消閑活動,當中甚至是以「共享為名,賣淫為實」。現時,內地有不少提供「租人配對」的手機程式,只要用戶註冊後就能在程式中找到「出租者」。
由於這類「租人」或「共享男(女)友」的軟件欠缺監管,有使用者更直言,「下載這類軟件其實就是『做那種事的』」。由此可見,這一類軟件在內地或已成為招嫖、賣淫的平台。
什麼東西也能共享?
在共享文化盛行下,有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物件也能共享,如籃球、運動艙等。近日,在北京街頭出現「共享馬扎」(折凳的一種),雖然用家不用繳付任何金錢,但在大家眼中看來是「多此一舉」。
其實,所謂的「共享」或多或少也與金錢扯上關係。資源共享的原意本是好,但不少人也認為這種共享的概念已泛濫,甚至已經成為「偽共享」。究竟,到頭來這種文化是不是僅屬於商人們的一種營商手法呢?
https://www.litenews.hk/?p=3438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