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日前《國家利益》雜誌(The National Interest)將俄國俄國海軍總旗艦庫茲里索夫號載機重巡洋艦(俄國對航空母艦的正式稱呼)評為曾服役的五大最差航母之一後,《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4月2日時披露,俄國海軍與國有的聯合造船集團將近達成最終協議,為庫茲里索夫號(以下簡稱庫艦)進行為期2至3年的改裝,改裝合約將於4月底正式簽署。至於庫艦其實已於去年11月前到達北方造船廠,進行改裝前的評估及準備工作。
根據資料,庫艦於1995年時曾損管不善,令海水灌入鍋爐,繼而令整個動力系統「當機」。此後動力系統就經常出現故障,而且稍為加速,就會持續噴出濃濃的黑煙,而且航速幾乎沒能超過20節(原設計最高速為29節)。而據報道,由當時開始,庫艦應該是8個鍋爐都出問題。俄國早前已制訂一整套更新計劃,除打算更換所有鍋爐外,還拆除原有飛彈庫,並為雷達、管線及電子作戰系統進行全面改裝。
然而,外交家雜誌引述消息指,今次重修費用被俄國國防部刪去一半,工期也大幅縮短,工程只會集中於飛行甲板的修整(可能拆掉原有重型反艦導彈發射井)以及更換其中四個鍋爐,電戰及雷達應該不會作大規模更換了。以庫艦之高齡,這應該是她退役之前最後一次大修,本來已顯老舊的電子及雷達系統幾乎肯定將陪著她走向退役。而事實上,庫艦的困境其也是俄國海軍力量今後一段長時間內的困境。
俄國海軍近三十年來一直持續陷於困境,既有經濟、工業的原因,也有戰略需求的原因。
經濟原因方面,了解俄國1990年代歷史的,基本上不用說了;工業上,俄國的造船業原本就不算發達,而蘇聯時代三大軍艦修造城市,即列寧格勒(今聖彼德堡)、北德文斯克及尼古拉耶夫(烏克蘭),但蘇聯解體後,其中一大(也是最能造大艦及航空母艦)的中心尼古拉耶夫就劃歸烏克蘭,只餘下聖彼德堡及另一個集中造核潛艇的中心北德文斯克(莫曼斯克造民船居多)。加上軍費急降,連船廠工人的工資亦難以維持,造成大量工人流失。令90年代以後俄國造艦工業更加凋零,就算到今天,熟練工人的短缺仍是俄國海軍的大患,這裏已不講俄國境內船用主機工業的短缺了。
另外,即使今年俄國的軍費已提升至大約700億美元,海軍所佔份額仍不足20%,軍費基本上仍是向空軍、戰略部隊及陸軍傾斜,而雖然普京曾承諾於2020年後為海軍提供更多資源,以令海軍於2030再次「回到大洋」,但現實是更早期已承諾的核動力驅逐艦及新航母已經沒有提及了。他提出的2025計劃主要仍是重建並更新以三種洲際導彈武器為核心的核武庫,海軍方面並推進新世代核潛艇哈斯基級的建造,以及完成5艘北風之神A型戰略核潛艇的建造工作(首艦已於去年11月下水),但水面艦就不會出現大於護衛艦的艦隻了。
普京提出這種發展戰略並不奇怪,一來戰略核力量是常規武器陷於劣勢時保障國防安全最便宜的方法;另方面,俄國也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不大需要海權的強國。俄國陸上疆土幾近橫跨1/3個地球,內陸不但有豐富天然資源及可耕土地,而且最主要貿易伙伴都在其邊界上(整個歐洲市場就在西邊,而東亞消費最強的中、日、韓市場就在東邊),只要搞好國內橫跨東西的重鐵、高速公路及油氣管運輸,她甚至可以有比海運還快,而運輸效率上堪比海運的貨運能力。這優勢令它對海上貿易路線的依賴遠比其他強國少,海軍除保持沿岸保護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擁有更強的戰略核力量,以確保俄國的戰略優勢。
在以上的戰略思想主導下,加上前述的劣勢,資源緊促的俄國海軍在維持水面艦上自然維持相當艱難的情況,現時在建的主戰艦艇全都不足5000噸,當中一半以上甚至連1500噸都沒超過,總計有:排水量不足5000噸,勉強可當中遠洋艦艇用的多用途護衛艦22350及11356M型護衛艦;輕護衛艦20380系列輕護衛艦、21631型輕護衛艦、22800型輕護衛艦,另外還有22160隱身巡邏艦等;兩棲作戰艦則只有11711型登陸艦等;而補給艦方面則更只有一條不滿萬噸的級別在建。由此可見,俄國現時對大型遠洋海軍的需求仍然非常小。
俄國近年集中發展小型艦艇,並不純然是近海防衛用;相對於各國發展的近岸輕型艦艇,俄國海軍不但保有火力超強的一貫特徵,而且還被賦與有限的戰略攻擊能力,就算是不足千噸的小船,都「不正常地」擁有中長程巡航導彈的垂直發射裝置,這主要是迴避1987年簽署的中程彈道導彈協議,補充陸上中程戰略打擊能力的缺失:中程彈道導彈的條約中,除取消中程彈道導彈的生產外,還連帶取消陸上發射的中程巡航導彈,只有空射及艦射型不受限制;事實上,現時欠缺先進中長程空中投射力量的俄國,發展以小艦艇為主的戰略攻擊力量,實可增強對於北約及中東地區的威懾與打擊能力,以補充空中精確打擊能力的不足,例如俄國已多次由裏海區艦隊向敍利亞IS及其他反政府武裝實施巡航導彈打擊。
裏海區艦隊發射巡航導彈攻擊IS目標的片段。
以上艦艇勉強只能滿足俄國海軍近岸作戰及有限戰略投射的需求,但這些小艦艇普遍缺乏防空能力,難以捱得過敵方空中攻擊,必須有空軍的緊密支援才能行動,而且「小船加巨砲」的思想也削弱了它們的航行穩定性;另外,如果俄國要實施有限遠洋任務,只有幾艘較新的多用途導彈護衛艦能勉強勝任,故俄羅斯仍需依靠多艘80年代建造而仍然具備遠航能力的大型艦艇以實施有限的遠洋任務,計起來大約1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3艘導彈巡洋艦、共計15艘現代級與勇壯級多用途用及反潛驅逐艦(當中仍可活動的不超過10艘)。由於武器系統已經嚴重落後於時代,加上換代遙遙無期,部份艦艇已開始進行改裝,以更新裝備。不過由於有能力作大規模改裝的船廠亦只有北德文斯克的兩座船廠,加上款項長年不到位,連改裝過程都「極不理想」。
就以改裝規模非常受矚目的基洛夫級三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為例,該艦在2006年已經停役準備大修及改裝,但工程時停時續,經費經常斷鏈,連改裝計劃也「一時一樣」,直至2013年,改裝計劃才底定,並於2014年正式入塢拆去不要的裝備。至2018年,大改裝還在進行中,工程至少要2019年才能完成,2021年重新入役,時間過了足足15年;該艦的改裝工程除了是全面更換艦內管線與反應堆外,就是將防空系統升級至S-400型,以及將原有P-700型重型反艦巡航導彈發射井換成80個UKSK垂直發射單元,搭載P-800超音速反艦彈、口徑系列反艦/陸攻巡航導彈及現時仍處於高機密裝態的3M22鋯石極超音速反艦/陸攻巡航導彈;然而,該艦的其他武裝及雷達火控等作什麼改裝,除某些非官方的參考資料外,就暫時沒有任何資訊了。
由於船廠「排長龍」兼經費不足,很多原應作深度改進的軍艦只能作小幅度維修及升級,例如只換雷達及電戰系統(但都只是較近期的老產品),或者只換更強火力武裝,但雷達電戰系統在外觀上也沒有什麼更換,例如去年曾經訪港的光榮級巡洋艦,二號艦烏斯汀洛夫上將號曾接受改裝,工程花了四年時間(其中一個原因竟然是有原圖紙遺失了,要重新測繪過),但武裝幾乎沒有更換過,只是比照計劃於1993年開建的光榮二型(11641型)巡洋艦,將中部主桅的搜索雷達更換成MP-800型(但仍不是任何相控陣雷達,而且MP-800型雷達的早期型早在90年代初就出現了),同時更換了些比較「新型」的電子系統,而且細心一看,這些系統多是現代級上的東西,頂多是90年代初期俄羅斯的水平而已。
另一個較少人留意的改裝是其中五艘勇壯級大型反潛艦將陸續入塢升級裝備,其中沙波什尼科夫號已於去年進廠改裝(地點是海參威的船廠),項目主要是升級艦上火力及相應更新電子裝備,問題是,這次改裝到現時為止只知會換一部較新的頂板雷達,電戰系統採用22350型護衛艦的TK-25-2型電戰裝備外,就只會換上一套UKSK垂直發射系統(相信是裝載反潛飛彈),以及12-20管的反艦/反潛飛彈發射器,連防空系統都未打算更換,更不用說更換艦內的管線及電子系統了。更重要的是,根據幾個月前的照片,除拆掉一些不要的裝備外,該艦仍然原封不動停在港內,而相關裝備購買合同更是於去年8月才簽訂,要起貨都需要相當時間(更不幸的是,本艦今年2月還發生火警)。這裏已不包括那些原已入廠改裝,但最後變成廢船拆解的軍艦了。
就俄國(含前蘇聯)的海軍發展史而言,大海軍往往是隨擴展海外領土的野心及決心對抗強大的海上強敵而起的,而當進入退守或戰略收縮期時,基於戰略及地理形勢,海軍也往往是被砍得最厲害的那個。直到今日,雖然仍有中東利益需要維持,但面對北約東擴的威脅(尤其是俄國和企圖倒向北約的前蘇加盟共和國發生武力衝突時可能出現的干涉(註1)),俄國基於常規軍力仍處於劣勢,仍需將有限軍費投向戰略武器及空軍上,以加強威懾力;在這種情況下,海軍除參與戰略任務的部隊具發展優先權之外,發展遠洋海軍計劃自然列入被壓縮之列。只是,這種壓縮實在不知要等到何時才會過去了。
註1:葉利欽執政時曾對烏克蘭「劃下紅線」,決不容許烏克蘭加入北約。這變成日後俄國和鄰國和戰的基本底線:俄國可容許原蘇聯加盟國走獨立外交或不太親俄的路線,但一旦倒向北約,則隨時兵戎相見。其中一個例子是俄格2008年的嚴重軍事衝突。事後由於時任總統薩卡什維利倒行逆施,最終落敗大選,甚至因被追訴執政時犯下的惡行而要流亡國外。新政府雖然是民主派,但外交上採取更溫和的路線,俄國與格魯吉亞的關係頓時緩和很多了。
https://www.litenews.hk/?p=4914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