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博評】溫仕文:前世與今生 以巴和平的死結

剛過去的星期二,以色列向加沙唯一發電設施進行猛烈轟炸,試圖迫使哈馬斯停火。(網絡圖片)

一向喜歡「反轉」全世界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於今年5月14日決定將駐以色列大使館由特拉维夫(Tel Aviv)搬遷至耶路撒冷,再一次將以巴衝突帶上國際舞台之上。不過,美國這一次並非幫忙促成和解,而是加深雙方的緊張關係。


一方面,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尼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為特朗普的決定深表感激,而另一方面,加沙武裝分子向以色列發動氣球攻擊,引致加沙的邊境封鎖進一步被以色列收緊。鎂光燈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死結再次受到國際關注––到底誰人最能夠解開雙方的死結?


在特朗普全面支持下,以色列右翼利庫德集團有走向全面極右化的趨勢,甚至指稱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國家(然而以色列公民中有20%並非猶太人)……情況令人更加擔憂。(網絡圖片)

 


巴勒斯坦:內鬥和積弱


自以色列在1948年立國後,巴勒斯坦一直處於亡國狀態。雖然巴勒斯坦名義上擁有加沙和西岸這兩個地區,同時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但是內外問題多多:首先,法塔赫(Fatah)和哈馬斯(Hamas)各自佔據西岸和加沙,兩個組織分別宣稱自己代表巴勒斯坦,拒絕合作組織共同戰線(雖然雙方一直有嘗試達成和解,但是成效不大);同時間,法塔赫與哈馬斯同樣出現內部派系鬥爭,削弱了各自的政治實力。


相對之下,法塔赫願意承認以色列為國家,雖然獲得西方的支持作為巴勒斯坦的合法政府,但是部分立場激進的巴勒斯坦人非常不滿,尤其是家鄉在現今以色列國土的巴勒斯坦難民。哈馬斯的激進立場,一度得到廣大的民意支持,但是他們同樣無力改變現況,組織也逐漸變質。


事實上,法塔赫和哈馬斯的管治基本上已名存實亡:巴勒斯坦的兩個地區(加沙與西岸)和首都,一直以來都受到以色列的直接或間接控制。


2007年期間法塔克與哈馬斯為爭奪加沙控制權而發生嚴重武裝衝突,雙方達600人死亡,有消息甚至指法塔克要求以色列協助攻擊哈馬斯。最後法塔克失利,被迫撤出加沙。(網絡照片)


  1. 加沙:以色列於2005年撤出加沙後,哈馬斯大部分時間統治此地。視之為恐怖組織的以色列向加沙實施經濟封鎖,希望可以透過貧窮問題來扼殺民間對哈馬斯的支持。因此加沙的失業率高達40%以上,大量市民活在貧窮線以下,沒有出入境自由,也沒有自由選擇從事甚麼類別的商貿。

  2. 西岸:為數不少的以色列國民遷移至西岸建立家園,一如20世紀初的錫安主義者,搶奪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由於西岸依然屬於以色列的佔領區,巴勒斯坦受以色列管治,出入境、居住和工作等等亦有限制(從而保障以色列人的利益)。相對於加沙,西岸的生活算是相對正常和安全。

  3. 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要求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色列當然不同意。因此,以色列政府鼓勵國民遷移至東耶路撒冷,目的是增加以色列人的人口比例,令將來談判時,以色列可以藉詞人口結構來增加籌碼。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生活狀況相對最佳,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耶路撒冷連接以色列其他地方,得到更多的貿易機會。不過,以色列政府不時沒收巴勒斯坦的居住證,令他們失去居留權,被逼離開東耶路撒冷。


從以上的例子也可以看得,以色列的措施根本上嚴重違反人權。然而,巴勒斯坦的內部陷入混亂,連組織一個有足夠巴勒斯坦民意支持的談判代表也難以成事,更何況是抗衡軍力強大的以色列呢?巴勒斯坦的內鬥和積弱,是以巴和平的一個死結。


雖然東耶及西岸佔領區的巴人生活較好,但對以色列的怒火仍無法消停。自2015年以來,西岸及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已用持刀刺殺、槍擊及車輛撞擊等方式殺害了48名以色列人、兩名來訪的美國人及一名英國遊客。圖為17年9月一名巴人青年開貨車撞死4名以兵。(網絡圖片)

 


以色列:民族與宗教


今時今日,以色列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正急速增長,作戰、暗殺、情報處理等等也經驗豐富,是目前中東地區內數一數二的強國。


政治方面,以色列的右派自工黨總理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於1995年遇刺後,大多數時候佔上風。


以工黨為最大政黨的左派,就以巴和平的議題比較寬容,更願意向巴勒斯坦釋出善意。不過,自拉賓遇刺後,只有一位工黨總理:1999年當選的巴拉克。不過,巴拉克也知道國內右派十分重視完整的耶路撒冷,於是在2000年的大衛營高峰會中,嘗試遊說巴勒斯坦放棄東耶路撒冷,換取西岸和加沙成為巴勒斯坦國。不難想像,亞西爾·阿拉法特(Yasir Arafat)一口拒絕這個條件。


位於Har Homa附近的以色列殖民點。今天西岸及東耶路撒冷地區以色列殖民點已有超過70萬猶太人人口。(網絡圖片)

和談失敗、巴人起義等等,令巴拉克很快敗給右派的阿里埃勒·沙龍(Ariel Sharon)。此後,右派政黨組成政治聯盟,執政至今達17年。在這個時段期間,以色列政府不願意放棄佔領區(西岸與東耶路撒冷為主)內的「殖民地」,抵觸了和平協議的承諾。以色列為了維持治安,接管整個西岸,並在西岸和加沙的邊境地區建築圍欄,可以隨時限制商品和人口出入,猶如圍城戰。


最後,當然也少不了遷移到佔領區的以色列國民:他們部分成員屬於狂熱宗教份子,認為巴勒斯坦就是所謂的以色列之地,所以理所當然有權利建立猶太社區。這些社區可算是以色列的最前線,一如中世紀十字軍的堡壘,撕開巴勒斯坦的社區。


為此等舉動,以色列政府也有理由縱容宗教人士擴張領土:(1) 阿拉法特和後來繼任的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縱容武裝份子和平民攻擊以色列;(2) 哈馬斯在2006年的加沙選舉中勝出,也反映巴勒斯坦人背棄了和平協議;(3) 以色列只要能夠在某地區擴大猶太人的人口比例,自然會有更多的談判籌碼。


可見,以色列目前的政治形勢偏向建立強大的以色列,以軍事力量壓倒巴勒斯坦的所有政治派系,而背後原因主要出於民族主義和宗教影響。以色列的政局,也是以巴和平的死結之一。


以色列擅於利用伊斯蘭教派之間的矛盾,分化伊斯蘭教派並從中獲得安全緩衝。回到兩伊戰爭期間,以色列可和伊朗經常交換情報,甚至售賣軍火,目的都是拑制伊拉克。圖為兩伊戰爭中伊朗的酋長坦克。(網絡圖片)

 


阿拉伯世界:自顧不暇


近年來的伊斯蘭世界飽受衝擊:部分阿拉伯國家如埃及和敘利亞,經歷「阿拉伯之春」後陷入內亂,元氣大傷。這些國家需要時間重建國家或穩定政局,短時間內難以涉入以巴之間的衝突或談判。其他免於政治動盪的阿拉伯國家如沙特阿拉伯(遜尼派),則因為忌憚伊朗(什葉派)而暗中與以色列「結盟」,交換情報。為免傷和氣,這些國家當然不敢高調批評以色列,更不會干涉以巴事務。明顯地,一眾阿拉伯國家因為不同原因而無法(或不願)解開以巴之間的死結。


大衛營協定是以色列與伊斯蘭國家關係正常化的開始,以色列依約由西奈半島撤退,埃及承認以色列在西岸及加沙的管治權。埃及此舉受到眾阿拉伯國家的杯葛,三年後埃及總統沙達特更遭埃及伊斯蘭聖戰組織行刺身亡。(網絡圖片)

 


美國:戰略考慮


要理解美國的調查者角色,可以先看看冷戰歷史:自二次大戰後,美俄關係惡劣,互相競爭,希望能夠在世界各地建立政治影響力,壯大己方陣營。不過,在以色列復國(1948年)後的30年裡,中東主要是美國的影響範圍之內,蘇俄只有非常有限的勢力擴張;而美國處理中東事務時,主要考慮以下的三大原則:



  1. 確保以色列不會滅亡

  2. 平衡地區勢力

  3. 阻止或局限蘇聯在中東的影響


美國之所以不願意一面倒支持以色列,一大原因是為了穩定中東局勢,從而確保穩定的石油供應。在六日戰爭(1967年)、埃以消耗戰爭(1967至70年)、贖罪日戰爭(1973年)、黎巴嫩內戰(1982年;1985-2000年)等等,美國基於原則(1)和(2)向以色列和一眾參戰的阿拉伯國家施壓,呼籲各方透過談判消除成見(不過談判期間美國始終偏袒以色列)。


雖然鞏固以色列的軍事力量無疑是美國一貫的戰略,但是美國並非一直以來都是完全支持以色列。1978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曾經在大衛營威脅以色列總理梅纳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撤消所有援助,逼他接受埃及的和談條件。


然而,針對巴勒斯坦的情況,即使以色列明顯違反人權 ,美國很多時都不願意干預以色列的政策,更加不會以取消援助作為威脅。事實上,美國一直支持以色列就聯合國決議242號的解讀,有利以色列主導談判的議程;同時,美國長久以來認同以色列對恐怖組織的界定標準,因此鮮有批評以色列應對巴勒斯坦事務的手法。


繼卡特以後,好幾位美國總統如列根、老布殊、克林頓和奧巴馬一直嘗試為以巴衝突劃上句號。不過,自1980年以後,美國的中東策略有所修改:敘利亞和伊拉克政權親俄、伊朗在1979年革命後踏上伊斯蘭主義的道路,令美國迫切需要一個堅定的中東戰略伙伴:以色列復國時欠美國一個人情,自然成為美國的招攬對象。


美國的軍援經費事實上是用來購買美制武器的,其實相當於美國出資為以色列購買武器。圖為以色列最新購得的F-35I戰鬥機。(網絡圖片)

以色列在中東幾乎沒有盟友,當然樂於接受美國的招攬,為美國穩固在中東的利益。作為回報,以色列得到美國的軍事科技援助,面對國際壓力時也可以依靠到美國保護。即使是批評納坦尼雅胡較為頻密的奧巴馬,也擴大了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


可見,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堅定盟友。美國處理中東事務時,傾向務實,講求戰略。當以色列與同為美國盟友的阿拉伯國家出現爭端時,美國多數擔任調查者,為各方達成和解。相對之下,巴勒斯坦難以左右中東局勢,而且以巴之間的問題抵觸了美國心目中的以色列戰略地位,因此美國沒有必要也沒有誘因擔任人權先鋒,向以色列施加額外的壓力,自然也不會為以巴衝突解開死結。


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百年恩仇,以至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千年聖戰的恩怨,大概只能用動畫人物的名言才能好好概括了(網友提示,原話可能修改自丘吉爾的名言)……(網絡圖片)

 


總結:前世與今生的前因與後果


湯瑪斯·伍爾夫在《天使望鄉》中憶述往昔時,感慨道:



「每人背後皆有數不盡的因果;把自己抽絲剝繭,追根尋源,就會發現四千年前在克利特島上開始的愛情,昨天在德克薩斯州完結…每一時刻皆是四萬年的結晶。日日夜夜、分秒必計,就像嗡嗡的蒼蠅自生自滅。每個時刻都是通往整段歷史上的窗戶。」(Each of us is all the sums he has not counted: subtract us into the nakedness and night again, and you shall see begin in Crete four thousand years ago the love that ended yesterday in Texas…Each moment is the fruit of forty thousand years. The minute-winning days, like flies, buzz home to death, and every moment is a window on all time)



為以巴衝突追根尋源,可以發現將近四千年前的宗教,種下了今時今日的血海深仇。一個宗教的起源,衍生出三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個宗教心目中的應許之地,培育了一個充滿怨恨的思維;一個城市的地位,驅使萬千將士借上帝之名發動聖戰;一場又一場的血戰,促成各個宗教之間互相敵視,彼此誤解;不同宗教的教義,引發連綿不絕的迫害;民族主義的興起,喚醒了宗教的亡魂……


宗教是人類的文化,很自然融入人類的生活之中;隨著宗教而引起的仇恨,也難免滲入人類的日常言行。在這四千年來,有多少人在短暫的一生痛失家園和親人,於是以復仇與殺戮為存活的意義?又有多少人能夠在悲痛之中,提倡寬恕和尋求和平的解決方法?


以巴之間的仇恨,既是前因,亦是後果,仿如輪迴,延續至今。筆者相信,縱使100年後,雙方也不可能達成真正的和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早已無法走出這一段永無止境的悲劇……


 


【博評】溫仕文:前世與今生:聖戰的幽靈




https://www.litenews.hk/?p=5579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澳洲代購奶粉華人女子疑涉接贓遭警方拘捕

因搜購嬰兒奶粉聞名澳洲的華人女子被警察鎖上手銬拘捕。     【香港輕新聞】 華人在澳洲搶購嬰兒奶粉導致出現買奶粉難現象早已引起詬病,最近更被揭發有中國家庭專門偷竊奶粉轉售。一名在澳洲從事代購嬰兒奶粉的華人女子近日被墨爾本警方拘捕,有報道指這名女子涉嫌購買早前發生的華人家庭犯罪團伙「奶粉大盜」案的賊贓奶粉,據悉目前這位華人女子已經被警方釋放,但可能只是作為嫌疑人等候審理,而並非無罪釋放,目前此案仍在繼續調查之中。 今年1月澳洲警方偵破嬰幼兒奶粉盜竊家族 在今年1月份,一位名叫柯劍鋒(音譯,Jian Feng Ke)的華人剛剛從中國飛抵澳洲,就在機場被警方拘捕,他的父母和妹妹在他被捕前也已經被警方拘捕,警方一共逮捕了8名家庭成員,其中年紀最小的22歲,最大的53歲,各人被指控在澳洲盜竊嬰幼兒奶粉。   警方在被捕女子寓所發現大批奶粉,部分疑為賊贓。   疑犯房屋搜出4000罐奶粉、蜂蜜和保健品 澳洲警方從疑犯家庭位於悉尼的兩棟房屋中搜出了總價值超過100萬澳元、多達4000罐的嬰兒奶粉、麥盧卡蜂蜜和保健品,以及21.5萬澳元現金贓款。這些被盜的奶粉和保健品都正準備運往中國。從2018年開始,澳洲警方就一直在調查被盜奶粉的下落,之後順藤摸瓜找到這名做代購的華人女子,並人贓俱獲將她逮捕。   被捕女子被稱為「墨爾本夢幻」,曾被電視台跟蹤拍攝她搜購奶粉手法。   被捕女子外號「墨爾本夢幻」圈內十分知名 據知情華人透露,這名被捕的華人女子在澳洲代購圈內很出名,她就是「墨爾本夢幻」。在澳洲九號電視台的一檔名為《A Current Affair》的節目2018年曾播出的一個專題片《瘋狂的嬰幼兒配方奶粉》(Baby formula frenzy)中,她就是被拍到搶購奶粉的主角。 祖孫三代螞蟻搬家不斷到超市購買奶粉 在這個電視台的特別節目中,記者跟拍了這個住在墨爾本的華人家庭一整天,從背後看著「夢幻」女士一家人,她和母親還有孩子(祖孫三代),各自開車到不同的超市瘋狂購買奶粉,之後塞滿汽車後備箱,並囤積到自家車庫。這個節目還採訪了澳洲的年輕媽媽們。她們講述了由於這些華人代購無視4罐限量,以「螞蟻搬家」的方式不斷掃貨,以至於她們經常為買不到嬰幼兒配方奶粉而苦惱。     https://www.litenews.hk/?p=70068

【多方觀點】佔中案判刑輕重成爭議 反映社會撕裂難平復?

【香港輕新聞】佔中案昨日(24日)判刑,九名被告中,四人須即時入獄,四人獲判緩刑或社會服務,而陳淑莊因要接受手術,押後至6月10日宣判。針對判刑輕重言人人殊,有意見認為,此案政治意味濃厚,裁決非但不是和局,而且會造成社會進一步撕裂,對於政治事,僅強調法治是難以解決的;亦有意見表示,以普通法控告「九子」的疑似不公,法官的說詞也「十分礙耳」,然而卻證諸佔中事態的發展。 突顯修補撕裂的困難 《明報》 社評 表示,佔中案判刑輕重言人人殊,是「突顯社會撕裂從未真正癒合」,而「衡量判刑輕重需要視乎具體場景,避免引喻失義又或立場決定腦袋」。對於控罪是否適合、判刑是否過重,「應當本着法治精神,經由上訴程序處理,不應政治化」。 社評 認為,在支持者眼中是「從容就義」,可是在不滿者眼裏卻是「死不認錯」,「雙方對事情的認知和觀感存在鴻溝,突顯修補社會撕裂的困難」。 應避免政治立場先行 《明報》 社評 認為,佔中案只是根據法律觀點,決定九名被告罪名是否成立,「跟佔領運動的政治和歷史評價是兩碼子的事,看待量刑輕重,應該避免政治立場先行,亦要避免斷章取義式的直觀比較」。對於政治層面的撕裂,「只能透過政治對話接觸」收窄分歧;至於消弭人心撕裂,則「需要各方易地而處,換位思考,多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裁決令社會更撕裂? 《信報》 「金針集」 金箴 文章引述民主派會議召集人 毛孟靜 表示,「判刑結果想帶出『打和』感覺」, 文章 卻認為「裁決非但不是和局,而且是社會進一步撕裂的助燃劑」,「佔中案的起因是政改,政制不改,社會不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一味強調法治,毫無疑問是捉錯用神」,政治問題必須政治解決。 難言對選舉的影響? 《信報》 「金針集」 金箴 文章表示,邵家臻和陳淑莊即時喪失議員資格的機會不高,因為民主派議員人數在立法會佔三分之一以上,對於抵住「DQ」壓力,而立法會換屆選舉亦將在明年展開,「DQ完再補選差不多夠鐘落莊洗牌」,建制派也「犯不着逼人太甚」。 文章 認為,目前難言判刑對明年選舉的影響,「民主派理論上可以藉着有人坐監而得到同情票,奈何本土派從一開始就質疑佔中九子的理念,能否贏得他們的選票實屬懸念」。 不肯面對慘重代價? 《星島日報》 社評 表示,法官判詞指出大眾看清「故事的另一面」,「就是被告借『公民抗命』之名肆意違法,破壞秩序,讓眾多市民飽受佔領之苦,卻始終得不到他們的道歉」,「判刑

性侵8歲女童變態犯人將出獄 韓媒為何決定公開其長相?

【香港輕新聞】韓國男子趙斗淳(조두순)2008年性侵一名8歲女童,令她終生要掛著尿袋生活。事後他聲稱醉酒,僅被判12年刑期並於明年出獄,不少人擔心他會報復受害者;對此,MBC電視台節目24日晚冒著違法風險首度公開其長相,強調民眾安全大於罪犯的肖像權。 電影《許願(소원)》劇照/MBC《真實搜查隊(실화탐사대)》節目截圖 韓國上星期開始實施《趙斗淳法》 據 《MBC NEW》 報道,韓國16日開始實施《趙斗淳法》,即《關於對特定犯罪者的保護觀察及佩戴電子裝置的法律》。 該法規定,刑滿釋放的特定刑滿釋放人員除必須佩戴電子腳鏈外,任何有可能再犯的高危犯人會由觀察官24小時緊隨,從而監視犯人出獄後行為,包括確認有否接觸兒童。隨著這新法令的實施,令此案再一次成為韓國人關注的焦點。 稱醉酒才犯案獲判輕判12年 2008年,年僅8歲女童娜英(化名)在上學途中,被趙斗淳誘拐到教會廁所內性侵。事後醫護人員發現娜英不單小腿骨折,連大、小腸也流出體外。娜英在接受手術後雖然保住性命,但需永遠依靠人工肛門及掛著尿袋生活。雖然大批韓國民眾要求嚴懲趙斗淳,但他於法院供稱自己因為醉酒才犯案,結果獲判12年刑期,將在2020年刑滿出獄。 60萬韓國民眾請願阻出獄落空 受害者父親前年11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感到不安,同時要求公開趙斗淳照片,「我只在庭審的時候見過他,等到他出獄,即使走到旁邊坐下很可能都會不認得,這個事實」。同年12月,有逾60萬民眾請願反對他出獄,惟韓國政府發言人稱在現行訴訟法律體系下,案件不會重審。 【特稿】8歲女童遭性侵終生掛尿袋 為何案件再受關注? 心理測試顯示再犯率極高 《Channel A》 曾報道,趙斗淳一直聲稱自己沒犯事並多次作出挑釁,「你們以為我會被關在這一輩子嗎?等我出獄後,大家都走著瞧」。據指,韓國法務部2018年對趙斗淳進行性犯罪治療經過鑑定,結果被判斷「再犯率極高」;不少民眾認為,至今仍無得法得知趙鬥淳的長相,無疑是令人心惶惶。 韓節目:民眾安全大於罪犯名譽及肖像權 對此,MBC電視台節目《真實搜查隊》(실화탐사대)周二(24日)晚上公開趙斗淳「未經打格」的照片,引起民眾關注及討論。雖然做法或有違韓國法律,但節目製作組向 媒體 表示,在現行法律下,即使在性犯罪者出獄後,將政府韓國公開性犯罪者資訊的網站上的犯人照片及居住地告知受害者家屬,也可能因為「名譽毀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