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內地,有一部講述1979年中越戰爭的電影《芳華》在國內火爆上映,把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越之間的這場戰爭變成了國內網絡的熱門話題。時下網上關於那場戰爭有一些觀點,筆者以為存在著不少爭議,在談這話題前,首先要搞清一個概念:
「中越戰爭」和「中越邊境戰爭」的區別。「中越戰爭」指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為期一個月跨出國境,對越南當局多次的挑釁進行的一次懲罰性打擊;而「中越邊境戰爭」則說的是從1984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越南軍隊控制的中國法卡山、老山和者陰山眾多據點進行的集中拔點作戰,從1984年一直持續到1989年。因為中國在此期間抽調各軍區部隊共10個集團軍輪番上陣作戰,所以也稱為「兩山輪戰」。
解放軍疏戰多年 保障不利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那場戰爭中,解放軍的戰鬥力受政治風波影響,表現低下,仗打得很水。對於這個觀點,筆者不敢苟同。當時參戰部隊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廣西省軍區和雲南省軍區各一個獨立師、廣西軍區和雲南省軍區的若幹邊防團、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3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高炮72師)。這裏面,除了54軍是當年全軍僅有的三大戰略預備隊以外(另外兩個是38軍和39軍),其餘的基本都是廣州、昆明兩個軍區的部隊,以及部分武漢軍區的部隊(比如50和20軍)。
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的戰略重點主要面對北方的蘇聯和台灣。從參戰部隊可以看出,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的主力部隊全部都沒有南下參戰。但即便如此,文革期間解放軍的日常訓練並沒有出現網上宣傳的所謂懈怠。筆者曾接觸過不少當年的參戰老兵,很多人說當年他們日常的越野拉練和五大軍事技能訓練(射擊、爆破、土木作業、手榴彈投擲和拼刺刀)從來沒有斷過。而這些參戰部隊裡除了54軍以,11、13、42和43都是當年的甲種軍,軍事訓練並沒有受到很多的政治影響。
從後來披露的戰前准備來看,自1978年12月7日中央軍委下達了作戰命令,1月8日至9日,東西兩線都已完成50多萬參戰部隊和作戰物資的集結到位,並完成了作戰准備。這樣的迅速而高效的工作,已足以說明當時解放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嚴重下滑。
解放軍用很多沒經驗的新兵
還有一種觀點,說是在那場戰爭中解放軍普遍缺乏戰鬥經驗,像是一群新手。關於這點,筆者以為要結合中國軍隊的實際情況來看:
首先,當時解放軍的中高層幹部並不缺乏作戰經驗:
- 高層自不必說,很多都是從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打出來的。
- 中層幹部大都有援越抗美的戰鬥經歷,這一點從西線的作戰就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原定的西線總指揮是開國上將楊得志,楊司令員本身就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也有過援越抗美的經驗是理想的作戰指揮員,但是到任後因為身體原因,並沒有實際指揮過,後來的整個作戰計劃是由楊司令員帶過去的當時武漢軍區的作戰部副部長——梁光烈(後來官至國防部長)制定的。而中越戰爭時西線的進攻是最順利和流暢的,由此可見當時解放軍中高層指揮員的素質沒有任何問題。
- 基層士兵的戰鬥經驗,則要考慮一下當時中國的征兵制度,一年兩次的春季和秋季征兵。每年的3月份和11月份是征兵的時間,11月份各地方完成了征兵以後,新兵完成3個月的新兵連訓練就會分配到部隊,補充每年年底退伍的老兵。而中越戰爭爆發的時間正好是2月份,是各個部隊新老兵交替的時候。這個時間段所有的部隊都不能避免地有新入伍的戰士,這是實際情況,並不是刻意使用所謂的新兵上戰場。
其次,1979年中越戰爭發生時,中國距離上一場戰爭(中蘇珍寶島戰役)已經過去十年了。基層戰士大都缺乏實戰經驗,並不能就此說解放軍派出的都是沒有戰爭經驗的戰士。
解放軍武器裝備質量差?
這一觀點,筆者認為主要來源與上世紀80年代,國內「傷痕文學」流行時期的一部小說提到過的某個情節有點干係:該情節描述一個戰士在炸毀一個越南碉堡時,使用的是一枚有質量問題的無後坐力炮彈,最後犧牲了。
這個情節引導了很多人的思維,讓他們認為當時中國武器裝備生產有很大的問題;認為很多戰士都是拿著劣質武器上前線作戰的。對此筆者想說的是:對於軍工產品,大家往往都追求「零缺陷」,但世上本來就沒有百分百完美的產品,對於大批量生產的物品,有個別產品不合格,也是在所難免的。美軍士兵在阿富汗也曾抱怨過他們的M-4突擊步槍在持續開火後經常出現卡殼現象。此外,關於那個年代國產武器的質量,可以看看網上的一個視頻:有一個外國武器愛好者曾經買過一箱1971年中國生產的56式沖鋒槍的子彈並親自開箱檢驗,結果是:這箱子彈的質量令他非常滿意。
本文最後,筆者還想說的一點就是:當時解放軍的對手——越南軍隊,並不是一個弱者。當時的越南經歷了大大小小幾十年的戰鬥,從1946年和法國人的戰爭開始到1990年越南結束入侵柬埔寨撤兵。這期間越南軍隊一直都在戰鬥,特別是1954年至1975年和美國的這二十年戰爭,可以說把越南軍隊錘煉成了一支勇猛善戰的部隊。當時的越南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單從部隊的戰鬥力看,雖然誇張,但也並不算離譜。
和這樣的一個對手作戰,解放軍能夠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之前的戰略部署和戰略目的,可以說是難能可貴。加之當時中央還是擔心蘇聯會出兵援助越南,在開戰初中央軍委就曾下達作戰命令,稱「無論戰果如何,我軍攻克高平和諒山後不得戀戰,即行撤回」。
從這場戰爭作戰時間的選擇——2月份,是越南的旱季,而前蘇聯的西伯利亞這個時候還是冰封的冬季,到戰爭長度的持續——前後只有一個月,由此看得出,中央軍委對於這場戰爭主要有兩個考慮:一是忌憚當時北方邊境上那過百萬的前蘇聯軍隊,因此必須快速完成對越作戰,趕在蘇聯軍隊插手前中方出境作戰部隊就回撤。二是要努力避免中國部隊在國外陷入長期作戰,以防拖住中國當時准備開始的以經濟為重點的改革開放國策。
https://www.litenews.hk/?p=4535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