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底,有消息說朝鮮不滿中國執行聯合國決議,對朝實施制裁,突然下令市場上禁止售賣中國商品。按新政策或新規定,一經查獲,買賣雙方都要受罰。不過,朝鮮的商販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策」很簡單,就是除去「中國製造」商標,貼上「朝鮮製造」商標。這一做法,在嚴格禁售的中國電器和食品方面更是必做的對策。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對策」,就是塞錢給那些基層的保安員和檢查員。他們收錢之後,對假商標就詐作不知了。所以,當局的「禁售令」無疑是政治作用遠大於經濟作用。實際上,朝鮮當局下令禁售中國貨,其主要目的也是政治上與中國「劃清界線」。
中國主張「半島無核化」,在朝鮮眼中已是「不能接受」,不符合其「擁核」國策。在聯合國安理會議決制裁朝鮮時,中國投了贊成票,而非反對票或棄權票,這肯定又惹來朝鮮的不滿。朝鮮的這種取態,只顧自己無理的小局,全然不理國際社會希望和平的大局。這樣的作派,實在是咎由自取,與安理會15個成員國無尤,當然也包括了中國在內的5個常任理事國。
「禁售中國貨」只是換個假商標的做法,證實中國商品廣受朝鮮人的歡迎。但從政治上說,朝鮮的「禁售令」當然是「敵視」中國的表現。消息指,「禁售中國貨」從2017年12月已開始,但由於朝鮮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外界到今年一月才有消息傳出。朝鮮這樣做,無疑會使中朝關係進一步惡化,這對朝鮮必然是「有弊無利」。
像朝鮮這樣的小國,本應與世界各國交好,尤其是中、俄等國力強大的鄰國。可惜朝鮮決意發展核武及洲際導彈,這一做法完全不符國際潮流,結果在國際上愈來愈孤立。到目前為止,大約有30個國家,已與朝鮮斷交或不同程度地減少外交和經濟聯繫。這不但造成政治和外交上的敗局,也大大減少了朝鮮的外貿和外匯收入。
舉例說,金正恩異母長兄金正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遭暗殺後,馬朝關係急降,馬方切斷由朝鮮的進口,令朝鮮減少了一個主要的外匯來源。又例如,泰國去年減少朝鮮進口80%,出口朝鮮也大減90%。從外交上看,多國中斷或減少與朝鮮的往來,與美國的影響及施壓有關,但肯定與朝鮮本身的「核、導」政策有更大的關係。
須知,世界各國對朝鮮執意發展核武及遠程導彈,都不認同和不支持,甚至公開表示反對。如此情境,朝鮮的「友好國家」還有可能日益增多嗎?正相反,而是日見減少。這就是「失道寡助」的表現了。
https://www.litenews.hk/?p=4540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