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全國政協會議15日通過政協章程修改與政治決議,在提到港澳的部分中稱港澳應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事項。有港區政協委員倡議應在大灣區給予香港更多優惠,但香港教大副校長呂大樂認為,香港在過往與內地的融合並不完整,但即使現階段大灣區因制度限制未能令港人完全放心,香港也不應再追求「無競爭」的融合。
《蘋果日報》「隔牆有耳」政情消息稱,全國政協常委、前政務司長唐英年的兩會提案中,就包括大灣區發展的議題。消息指唐英年作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在提案中建議北京故宮博物院全力支持位於西九的香港故宮博物館藏品展出,唐英年還建議國家能建立常設機制,讓國家文物局與西九文化管理局加強文化交流,借助香港國際城市的優勢「幫助國家向西方傳播中華文化」。
唐英年又建議放寬港人在內地的購房限制,並稱可在大灣區設立專售港人的「港人上車盤」以及「大型社區」,在其中提供「香港模式」公共服務,唐稱此舉有間接紓緩香港房屋需求的作用。唐英年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屬於「一小時生活圈,往返交通時間,與現實中環到沙田相若」。
全國政協委員、理文造紙主席李文俊接受《明報》採訪時則建議,特區政府可參考內地部分土地房屋政策:「如內地有政策規定發展商若囤地不開發,超過一定年期,政府可強制回收土地或徵重稅;亦有正常的規定發展商投得地皮,必須興建一定比例的細假樓給予特地群組的買家」。
而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在《明報》刊發的文章則以中港兩地多年區域融合的趨勢分析香港如何應對「大灣區發展」。文章直言,香港與內地的過去數十年來的區域融合並未完全達成,兩地的各種制度差異,基本不可能出現全面開放的區域融合;況且,這種有距離的融合既符合中央期望也合乎香港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未完成的區域融合帶來的潛在問題,未引起任何一方的關注。
呂大樂續指,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地位,可算是一直以來與內地區域融合的「第三回合」。「第一回合」中,香港的人才資金單向北流,而且流動的主要是「香港資金」,並非「香港勞動力」,而且這種流動受惠者並未覆蓋到社會各階層;到「第二回合」內地經濟條件改善,區域融合逐漸由單向轉為雙向,不過相比內地人,港人在此階段並未進一步打開內地市場,該階段「給從來沒有認真為區域融合做好準備的香港社會造成巨大衝擊」。
呂大樂續指,現階段的「雙向流動」,「因為內地制度安排上的特殊而未能形成一個在港人眼中完全開放的流動平台」,對港人而言這種環境仍「不易掌握如何在區域融合環境下規劃職業生涯及人生」;但港人亦不應因此「像某些社會人士般倡議向中央提出優待港人的政策」。他認為,香港今時需要思考中央會在哪些方面用到香港,以及香港可以向中央輸出什麼,因為這是「因應區域發展本身的需要而產生的需求」。文章最後指,談「優勢互補」不適合香港,香港投入大灣區應該「講競爭、淘汰」,這樣方能清楚自己的競爭優勢、與內地發生新的社會經濟整合。
https://www.litenews.hk/?p=4765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