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繼周五宣布對中國50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後,日前再威脅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加徵關稅,以回應中國的報復行動。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輿論擔憂「持久戰」將帶來深遠的經濟影響;亦有評論認為,美國糾正貿易失衡僅屬次要,真正目的是衝著《中國製造2025》而來,遏止中國崛起。
《經濟日報》「評析天下」指出,中美經歷3次談判後,中國提出向美國購買總值700億美元農產品和能源,並劃下底綫,若華府對華產品加徵關稅,之前所有承諾將失效,令外界一度認為貿易戰可避免。然而,特朗普周五(15日)宣布對華500億美元商品徵收25%關稅,當中3成金額產品制裁清單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產業。
文章認為,中美長期以來進行角力,但因經濟互相依存,故向來採取「合作中競爭」的格局,但隨着特朗普對華態度轉變,決定以從經貿方面入手,打遏中國崛起,標誌中美關係進入全面競爭的新時代。
《信報》專欄作者高天佑亦有類似的觀點,並指特朗普上周五宣布對中國50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時,表明主要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之下的產品,他直指該項大計將有助中國「稱霸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但不利於美國及其他國家,反映美國所謂糾正貿易失衡僅屬次要目標。
高天佑提及,美國對中國最大貿易逆差的產業包括電子消費品(逆差1673億美元)、成衣(293億美元)和家具(234億美元)等,如要糾正貿易失衡,理應大力針對這些產業。然而,特朗普公布的加徵關稅清單,主要是針對一些對美出口未成氣候的新興高科技領域,恰好就是《中國製造2025》要推動的重點領域。
高天佑分析,特朗普希望透過貿易制裁,預先對《中國製造2025》所扶持的產業作出制衡,讓它們難以憑補貼和傾銷佔領美國本土市場,剝奪美國相關產業的成長空間;阻止中國壟斷全球行業,屆時美國及其他國家將被迫在這些核心領域仰賴中國,就像中國現今在芯片等領域被歐美掐着咽喉,「這亦象徵着世界兩大陣營地位正式逆轉,現在身為一哥的美國自然要出手壓制」。
《明報》社評亦指出,美方質疑《中國製造2025》置美國企業於不利境地及「有違公平原則」,但如英國學者霍蒲維爾(Kristen Hopewell)所提及,這類工業化策略,是發展國追趕西方工業國的常見手段,絕非中國獨有,當年日韓台灣也有用類似政策。社評認為,中國市場夠大,可以成為自身產業升級的最大動力,就算美方封殺中國高科技產品入口,也阻不了中國先進工業發展。
社評分析,美國於貿易戰中「忍痛能力」未必及得上中國,因華府政客除了要考慮中方報復措施對選民的影響,也要考慮國內高科技製造業的處境。
針對貿易戰將帶來的經濟影響,《蘋果日報》「蘋論」認為,這次貿易戰或將大幅改變不同地方的分工及經濟佈局,甚至扭轉各經濟體的命運。
據「蘋論」分析,現時亞太地區供應鏈,區內國家特別是中國於工業製造技術上大大提升,並開始有能力挑戰美國的優勢。而美國為免在工業技術及創新上的優勢將進一步萎縮,特朗普政府有意動用作為全球主要買家的討價還價能力,重訂貿易規則與秩序,以此驅使供應鏈內部份工序回流美國本土,減少對其他國的倚賴,同時拖慢亞太區供應鏈的進化。
「蘋論」表示,今次大範圍的貿易戰屬於典型的「帝國反擊戰」,不會短時間內結束,對全球投資、產業分佈都將有重大影響,「原來在區內的部份工序、投資將會撤走,以為將不斷擴大的市場則會收縮,過程中的震盪非常巨大,不可等閒視之」。
https://www.litenews.hk/?p=5338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