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比例太大,就一定是 IB 有問題?
每年都有 15,000 個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給經聯招 (Jupas) 或非聯招 (non-Jupas, 即 GCE A-level, IB, 副學士等等) 的本地生,每年非聯招收生的比例都有遞增,而今屆比例更大,以醫科為例,取錄非聯招本地生比例超過40%。
今屆由非聯招升讀大學的學生比例大幅上升,理應反映非聯招下多了尖子,可是這情況卻被部分輿論說成「不合比例」,更有教育界議員卻視之為窒礙中下層學生上流,言下之意是:
- 大學並非以學歷高低收生,對聯招生及非聯招生的學歷水平要求不一。
- IB 制下容易拿高分,即那些被取錄的 IB 生若然修讀 DSE 其實不會被取錄。暗指 IB 生在「買學位」。
不少香港人崇尚芬蘭教育,原因芬蘭學生在 PISA 做出好成績。以此類推,芬蘭學生多尖子,芬蘭教育頓時成為世界教育良好典範,其他地方應該紛紛取經學習。芬蘭教育下 PISA 考得好就是芬蘭教育能產尖子,為何多 IB 生入大學不是 IB 能產尖子,而是 IB 太容易考到?還是論者們對IB有偏見?
用 IB 針對直資學校?
對於收本地生,聯招及非聯招的比例根本沒有明文規定。就像用厘米或是用英吋,沒有優劣之分。今年自非聯招生的取錄比例與往年顯著高很多,並非必然意味收生標準不相等,可以是 IB 制度上越來越吸引優等生。無可否認,比較富裕家庭的學生更能負擔 IB 制學費,但這並沒有阻礙 DSE 優等生拿好成績入心儀學系或坊間所言的神科。這不過反映一個正常的現象,富裕家庭能有多一個選擇而已。看不出中下階層如何因此被封殺上游機會。
IB 制是不是比 DSE 容易?要視乎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其分析議論能力。IB 除了語文科目,其他都是以英語授教,多論文 (每篇由 1,000 至 5,000 字不等),亦不會一試定生死,還可避開 DSE 中文科。IB 制與副學士更像大學課程模式,讓學生更容易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大概因為只有國際學校或直資學校才有 IB 制,惹來「有錢就有 IB、有 IB 就有學位」 之錯覺。
對副學士之偏見?
還有人扯說副學士成績不達標卻被取錄為一年級生,又「幫忙」窒礙基層上流了。這些人顯然對副學士認識不深,誤信坊間謠言和謬論。事實,今年醫學系沒有收副學士,而完成副學士學位多直接升學士二年級或三年級。副學士課程就像長一點完善一點的預科課程,但學生同樣需要努力才能成功銜接大學學士課程。
副學士學生不乏基層家庭的孩子,他們能夠透過政府貸款支付學費。這如何妨礙基層向上流?
明知故問?
葉議員怕越來越多直資學校開辦 IB 課程會給人「有錢人有更大機遇」的感覺是多慮。正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即使沒有 IB,富裕家庭也可請補習老師,甚至到海外留學。基層學生亦不必只有望而興嘆。其實直資學校都有免學費及學費減免計劃,亦有獎學金計劃。聯招亦有校長推薦計劃,DSE 亦有富裕家庭學生。為什麼教育界的議員會無視這些措施?
誠然,中下階層需要的是向上游的機會,但他們也必須要自己努力,而不是強將他們向上游,接受大學教育機會應該是由能力決定的,而不是由家境決定的(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家庭被賦予優勢);若限定少收非聯招學生而不論能力,這不是公平,是打壓。
延伸閱讀
《特稿:兩大4尖子科 非聯招生逾四成 中大港大稱擇優而錄 議員質疑礙基層上流》
《港大醫科減收JUPAS考生 不利基層上流? 勿忘直資才是癥結》
《【教育點評】大學取錄非聯招比例掀熱話》
https://www.litenews.hk/?p=5759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