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陸軍元帥、「諾曼第」登陸計劃制定者之一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曾介紹過戰爭的「三大禁律」。
- 第一,不要進攻莫斯科,因為曾擁有世界上最強大軍隊的拿破崙、希特拉都嘗試過,都失敗了;
- 第二,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主動攻擊美國。
- 第三,不要同中國的地面部隊作戰,不能進攻中國,誰要是進攻中國就一定要倒霉,就算有原子彈,有大量的新式的技術裝備也無濟無事。
筆者有一次和某陸軍學院的一位朋友聊天,他也提出世界上的部隊,不外乎三種作戰模式:
美國的作戰方式——富人的戰爭
美國自建國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1784年,議會決定解散大陸軍各部隊,只保留守衛西點軍校和匹特堡(今日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軍需倉庫的80名炮兵,並組建一個由8個步兵連和2個炮兵連組成的團,編制700人,這個團成為美國新常備軍的核心。
到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後,獨立戰爭中的陸軍准將哈馬(Josiah Harmar)任陸軍司令,當時他手下僅有一支由800名官兵組成的「袖珍陸軍」。在歷經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1776-1783)、美英戰爭(War of 1812,1812-1814)、美墨戰爭(Mexican War,1846-1848)、美國內戰(Civil War,1861-1865)、印第安那戰爭(Indian Wars,1865-1890)、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1898)、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才逐漸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
可以說美軍的建軍歷史並不長,但是美軍強盛是建立在美國整體國力逐漸強大的時期。可以說美軍強大的主因就是有龐大的國力支撐,經濟保障、科技投入是美軍打敗諸多強敵的兩大法寶。美軍打仗的套路,簡單來說就是:「大炮轟完飛機轟,飛機轟完步兵沖,如果步兵沖不下來,就繼續大炮轟完飛機轟。」只要發現敵人,就傾其所有把火力,然後步兵沖上去打掃戰場。
二戰以後美軍的發展道路除了繼續保持火力優先、火力制勝以外,更是開始用科技來確保自己在軍事實力具備優勢。冷戰後,美軍強調要在武器裝備上面領先對手一代,憑借著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在軍事裝備研發上面。一句話:美軍的戰法就是「用錢打仗」,正如TVB劇集《讀心神探》中鄭子誠角色所說的那句經典對白:「Sorry,有錢真係大晒。」
中國的作戰方式——窮人的戰爭
中國現代軍隊的建軍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時,當時的李鴻章聘請上海租界的洋人軍事教官訓練淮軍。這個時候的淮軍本質上和清朝舊式的軍隊區別不大,只是學會了使用所謂的洋槍洋炮而已。甲午戰爭後,清朝認識到自身在軍隊建設上的不足,開始按西方的模式組建新的軍隊。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的建議,命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為馬廠)用西法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到了1895年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後,袁決定學習德國,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還專門成立了由德國人組成的教習處(後改為洋務局)。
至於為什麼當時清政府決定向德國學習?主要的原因在於當時清朝的重臣李鴻章。一方面李鴻章對德國的崛起非常佩服,另一方面此公本人也多少希望自己能像德國的鐵血宰相——卑斯麥一樣,帶領清朝重新崛起。所以在早期,北洋軍就力主學習德國的軍隊模式。
這樣一來,中國現代的大部分軍隊的組建其實都師承德國。很多人談起德國軍隊總是想起各種精良的軍事裝備,實際上德國對現代軍事一個更大的貢獻在於參謀制度和連排級的合成戰術。
幾乎所有的德國高級將領都出身參謀,而所有參謀對於連排級的合成戰術都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像閃電戰的創始人——古德林(Heinz Wilhelm Guderian)就在其著作《注意—坦克!》一書中闡明了德軍以後需在戰爭中運用的各級坦克集團應該採取的進攻戰術;另一位德國的軍事達人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在擔任軍事教官時,負責編撰的《步兵進攻》一書更成為德軍的軍事教科書,該書主要總結小規模步兵戰鬥中的各種戰術,隆美爾後來能得到希特拉的賞識,和這本書有很大的關係。
說回中國,中國軍隊因為工業化水平所限,武器裝備一直都十分落後。所以中國大部分的現代軍隊都非常強調連排級的戰術水平。要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建立之初就是一窮二白,所以在解放軍裏面經常能聽見的一句戰鬥口令是「等敵人靠近了再打」。
舉個例子:當時打平型關戰役時,中國軍隊在作好了充分準備,也就是一定要打一場勝仗的情況下,每名士兵當時也只能得到區區二十多發子彈,再外加兩枚手榴彈。因為資源的匱乏,中國的軍隊裏一直都強調人的作用,更多的是各種單兵戰術、班小組戰術和連排級戰術的訓練。簡單來說就是「限米煮限飯,打仗也要睇餸食飯」。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新月異,中國也開始玩起類似美國的「土豪戰法」,但即便如此,解放軍裏各種合成戰術的訓練仍是重中之重。
非洲的作戰方式——行為藝術的戰爭
關於非洲的作戰模式,筆者想先介紹這樣一個情況:上個世紀中國援助東非某國的時候,專門從全軍選派了不少優秀的軍官和軍校的教員,到該國實施軍事援建。但是當時該國和鄰國還有邊境爭端,時不時會有小規模的沖突;中國不願意介入他國的戰爭,所以當時對外派的所有人員強調的紀律,就是不許出現在戰爭第一線,不得加入戰鬥。
後來有一次,一名中方軍事教官因公要去該國邊境視察當地的一個軍營的建設進度。出發前根據情報當地是安全的,但是很不巧在完成視察工作後,返程途中出現意外,教官和十餘名當地士兵遭遇埋伏。由於中方軍隊鐵律嚴格,該教官只能就地找掩體躲避。
根據該教官的憶述,他在石頭後躲了差不多半個鐘,只聽到槍聲不斷,因此判斷雙方交火激烈,甚至有一種自己可能要犧牲的預感。碰巧這個時候在他身邊有一名專門保護他的當地士兵負傷,於是這名教官就心生咬牙一搏的念頭。他從掩體後謹慎觀察駁火雙方情況:只見雙方幾十名士兵在不足30米的距離內,站在原地激烈地開了半個小時槍;這番交戰雙方唯一的戰果就是那個中槍負傷的己方士兵。最後該中國教官用兩個長點射擊中對方兩名士兵,再招呼己方士兵先扔手榴彈,最後後兩邊一包抄,不用五分鐘就解決了戰鬥。
事後調查,中方教員總結出一點:當地人打仗只有一個宗旨,就是「盡快打完手裏所有的子彈,然後就可以撤退了」。對於掩護、點射、包抄、迂回這些戰術名詞,當地軍人完全沒聽說過。更不要說複雜點的「步坦協同」、「步炮協同」等戰術了。
https://www.litenews.hk/?p=57435
留言
張貼留言